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成假账雷区
返回

中国上市公司的假账丑闻可谓前仆后继,连绵不绝。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东占用资金,从虚报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还产生了不少有中国特色的假账技巧。作为投资者,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不法企业的假账阴谋?其实,只要具备简单的会计知识和经验,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目前网络很发达,上市公司历年的财务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只要投资者具备足够的警惕,不必要的损失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每一家企业都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指货款,其他应收款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的途径。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上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虚假交易致应收账款暴增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某年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元利润,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一年之后,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去年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元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投资者损失惨重。在西方,投资者的经验比较丰富,这种小把戏骗不过市场;但是在中国,投资者、分析机构和证券媒体都缺乏相应的水平,类似的假账陷阱还真的骗了不少人。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在震惊全国的“银广夏”、“郑百文”和“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他应收款成占资之源

在违规企业看来,“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洼比较大。而其他应收款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来去无踪,除非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造假的确实证据。当然,许多公司的高额“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结果。早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应收款”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虽然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早已被视为股市顽症,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进行清查,但至今仍没有根治的迹象。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挪用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毒瘤。

【来源:财会信报   作者:吴铭】

 
* 技术支持单位:浙江衡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