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查人员不要轻信财务软件
返回

某税务检查组至一商品流通企业A公司例行检查。检查前的案头分析发现,A公司被检查年度增值税税负为1.5%,远低于预警线下限,该情况说明A公司所经销的商品仍有一定的增值和盈利。而与此反差的是,A公司被检查年度的销售额虽超过了5亿,但账面利润仅为0.2万元,一些月份甚至亏损,此与当地同等规模甚至经营状况不如A公司的其他公司均有较好盈利的情况相比,极不相称。

为了查明情况,检查组从A公司商品的购进,到成本的结转、进销差价的分摊,员工工资的标准及其他大宗费用的列支等各可能对利润产生影响的重要环节都进行了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检查组陆组长与组员们结合账面情况展开了分析。大家认为,尽管A公司增值税远低于预警线下限,但仍有1.5%的增值率,在进项税税率和销项税税率基本上都为17%的情况下,可以据此推算A公司所销售的商品约有1.5%左右的毛利率。如果A公司年销售额达到5个多亿,那么A公司至少应该实现约750万的毛利。但实际上A公司实现的毛利仅有450万,毛利率仅为0.9%,在扣除各项费用开支后,使得账面利润和利润率几乎为零。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陆组长分析,尽管商品的增值额很少,使得增值率很低,影响了毛利的实现,但账面实际的毛利率仍远未达到据增值率推断的低毛利率;再由于A公司的实际费用率并不高,。这说明通过费用挤占利润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出错可能性最大的应该是在毛利的核算上。分析至此,陆组长把检查的重点定格在毛利率和毛利额的计算上。

于是,陆组长要求A公司提供每月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的过程及依据。但A公司解释说,他们公司已从被检查年度开始通过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电脑自动生成实现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并直接计算出商品进销差价,所以,无法提供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的过程,但可以看到各月账面上最终实际结转的商品进销差价额。检查人员对全年度随机确定的五个月份进行抽查,但由于没有计算过程而无法判断是否异常,这让检查人员陷入困境。

陆组长重新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此前检查人员对商品进销差价额的检查完全依靠了公司财务软件每月自动生成的差价率和差价额,而检查人员唯一未能审核的也就是这个环节。陆组长认为,很有必要撇开财务软件重新计算。于是,检查人员对全年度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和商品进销差价额从年初开始逐月重新进行了复核计算,计算的最终结果显示,全年度商品的平均进销差价率达到了1.52%,全年少转商品进销差价310万元。

于是,检查人员要求A公司提供用财务软件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的公式,结果发现,对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的公式使用有误,A公司的公式为:商品进销差价率=期末分摊前本科目余额÷(“库存商品”科目期末余额+“发出商品”科目期末余额+本期“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100%。但实际上,A公司账面上的“发出商品”是其内部一专门从事批发业务的部门按照进价核算的商品,不存在进销差价。但每月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时都将这部分金额计入了计算公式的分母中,使得每月的商品进销差价率都偏低,而实际上这部分商品不应分摊进销差价,从而少结转了全年度商品进销差价额310万元,少实现利润310万元,偷逃了企业所得税。

另外,检查人员还发现,由于A公司在被检查年度每个月都少转了商品进销差价,从而使得每月的商品进销差价率不断升高,至被检查年度的年末,账面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率升高到接近7%的异常高度,只要检查人员重视,也会发现A公司在对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上可能存在严重问题。

分析

上述案例提示检查人员,对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不能过于轻信,不能麻痹大意。财务软件是由会计人员使用和控制的,如果会计人员。的使用方法不正确,或者对其设定的程序、公式出现差错,甚至存在故意歪曲的情况,则再先进、再科学的软件计算的结果都是错误的。在上述案例中,由于A公司在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公式的分母中多出了没有通过进销差价而直接按商品进价核算的批发商品的金额,从而使得每月计算的商品进销差价率出现了严重差错,最终造成全年度少实现商品进销差价偷逃企业所得税的情形。所以,对采用财务软件进行日常会计核算的企业,由于财务软件中一些计算公式、核算流程及计算方法的设定和安排是提供一些会计数据韵前提和基础,因此,检查人员在整个检查工作展开前就应该对现行软件中的这些设定和安排请被检查单位予以提供并说明.然后再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检查,判断其正确和合理性。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直接依据软件核算的结果,不但可能查不出问题,而且很可能出现错误的检查结论。

在该案例中,由于年末库存商品保留的未实现的商品进销差价(7%)远高于已实现的销售商品进销差价(0.9%),这实际上也是检查人员发现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对通过商品进销差价核算的企业,检查人员可以采用简单核对法,即将期末库存商品所保留的商品进销差价与已实现销售的商品进销差价进行比较,在被检查年度企业所销售商品的结构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这两项进销差价应该基本相等,如果出现前者远大于后者,则很可能存在少转商品进销差价的问题,截留利润的可能性较大:而如果是后者远大于前者,则很可能存在多转商品进销差价的问题,隐瞒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如果没有差距或差距不大,则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检查人员应该掌握商品进销差价在企业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通过暴露出来的违反正常规律的一些数据、比率或现象来揭示问题,以最终发现存在的问题。

【来源:财会信报   作者:邱晓莉  刘志耕】

 
* 技术支持单位:浙江衡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