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华光”黑幕下的形形色色
返回

广东南海华光集团,这艘曾被誉为“民营航母”的巨舰沉没于骤然而至的审计“风暴”中;

冯明昌,这个欺世盗名、头顶“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和“广东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光环的“巨舰”掌舵人,永远倒在了审计的利剑之下;

华光事件是层层黑幕,当第一层黑幕被揭开后,我们发现,其中仍存有一串串悬疑.....

2003年8月6日,由中央纪委牵头,五大部委近200人组成的专案组进驻广东省南海市,正式对“南海华光”涉嫌诈骗近30亿元国家资金立案调查。香港文汇报在境外披露了这一消息,随之,各大网站纷纷转载。2003年10月,《财经》以《南海华光40亿元贷款迷局》为题,抛出了洋洋数千言的调查报告。面对媒体的热闹,最先发现并揭露此案的国家审计署,却一再三缄其口,直至2004年6月,李金华审计长在向全国人大所作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正式向社会公布了这起严重危害国家资金安全的案件。

劣迹累累的发家史

广东南海华光位于原南海市沙头镇(现为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因其号称占地1700亩,厂房面积77.4万平方米,年产各类板材120多万立方米,年贸易额1.4亿美元,总资产46亿元,员工过万,而一度曾有“国内规模最大的装饰板材生产企业”、“亚洲最大的胶合板生产基地”之称。

这家民营企业的“掌门人”冯明昌,在外界看来,颇具有些传奇色彩:小学学历,住房面积不到80平米,热心于公益事业,从来都是加班到凌晨四点以后才睡觉,从未去过高档娱乐场所。

在南海华光办公楼里,有一间约200平米的会议室,墙壁上挂满了南海华光各种荣誉证书,以及各级政府官员、银行各级行长等到南海华光视察时的照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同时也是篇幅最大的相片,却是冯明昌本人着西服配白色领结的标准像。这一切,让人越发觉得冯明昌是个莫测高深的人物。

“南海华光”以南海市沙头镇华光装饰板材厂(1990年成立,注册资本230万元)起家,主要生产胶合板、中纤板、贴面板等。最初的时候,“南海华光”得到南海农行的支持,获得过贷款。从1996年12月起,“南海华光”与工行南海支行建立信贷关系。

“南海华光”真正发家,是在1998至1999年间。1999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同“南海华光”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承诺给予5亿元授信额度,并将其列为1999年度该行重点支持企业。“南海华光”由此成为当地的知名企业,成为各家中小银行挣抢的“香饽饽”。

从1998年3.1亿元到2001年的16.5亿元、2002年的17.99亿元,“南海华光”在工行南海支行贷款额急剧增加,2001年6月,工行南海支行向“南海华光”发放3.5亿元贷款,用于收购在工商银行系统有巨额不良贷款的上市公司——“江西纸业”。

至审计署调查时为止,“南海华光”共欠境内外8家金融机构贷款28.8亿元,其中工行南海支行贷款19.28亿元(占该行总贷款余额的15.26%)。

“南海华光”留存在银行的资料显示,2002年末,“南海华光”总资产46.2亿元,净资产19.8亿元,当年收入67.6亿元,当年利润7.2亿元,当年已缴纳增值税1.59亿元。

但审计人员从工商、税务部门获取的资料表明,同期“南海华光”的财务状况远没有前述那么“辉煌”:所有者权益虚增18.63亿元、销售收入虚增64.38亿元。

大致估算一下,从注册资本230万元发展成为净资产20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100%,可似乎上述机构对此从没有抱有丝毫的怀疑。

类似的欺骗手法,让审计人员颇长见识。

●提供虚假购销合同、虚构进出口贸易额。

2002年,“南海华光”以从香港华森公司购进原材料为由向南海工行申请新增贷款4.09亿元,但根据南海市外汇管理局提供的进口付汇数据,“南海华光”2002年进口付汇270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24亿元,从而说明“南海华光”虚构1.85亿元的贸易额以骗取银行贷款。

●与当地国土部门联手造假向银行提供虚假抵押物。

据审计掌握资料,“南海华光”在南海工行的1723.3亩土地抵押物,只有76亩具有真实合法手续,其余1647.3亩土地中,1574.3亩是在没有土地使用证的情况下,由当地国土局出具国土证明文件,并由当地房地产管理局负责办理了房地产他项权证;另有73亩虽有土地使用证,但土地地址与房屋坐落地址不符,而当地房地产管理局却“张冠李戴”办理了房地产他项权证,并擅自将土地面积虚增至145.7亩。

“南海华光”在各家金融机构的贷款,表面上看都有抵押,但绝大部分为虚假的,一座房产,经过当地房地产管理局“合法批准”,可以出具多个房地产他项权证。

●抵押物严重高估。

“南海华光”在南海工行的土地抵押物普遍高估8倍左右。2000年10月,“南海华光”向南海市土地资源开发总公司沙头分公司购入位于沙头镇中线公路的土地387.48亩,转让单价每亩12.65万元,总价4901.62万元。而据南海市正平房地产评估所有限公司于2001年12月出具的评估报告,土地评估单价高达每亩109万元,是购入价的8.66倍。

审计还发现,“南海华光”财务管理相当混乱:账证不全、部分企业甚至未设任何账簿。在“南海华光”与冯明昌出具的书面说明中声称,成立某些公司“目的是为了现金出入方便,未设立账册,也未保留有关凭证。”

几十亿贷款去向何处

“南海华光”从银行获取的大量资金,到底去往何处?

从银行获取的资料显示,“南海华光”贷款大部分用于项目投资,如,国内的中密度纤维板厂、胶合板厂、汽轮发电厂、自用码头、原木和装饰板材交易市场等五个项目,投资总额9.8亿元,收购“江西纸业”股份3.5亿元,海外投资1亿多美元。

但审计发现,这些只是“南海华光”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收购“江西纸业”股份名义获取的贷款3.5亿元,就有3亿元被“南海华光”挪作他用。所谓1.02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如“马来西亚2500平方公里和新西兰1.5亿立方米原始森林采伐权”,“运输船4艘,每只吨位8000吨”等等,存在非常大的虚假成份:新西兰投资未见任何合同和付款资料,马来西亚价值380万美元的森林采伐权已到期失效,价值595万美元的飞机和设备并非属于“南海华光”所有。

提到“南海华光”真正的贷款资金去向,不得不提及“南海华光”的组织架构。“南海华光”其实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主体,它是对冯明昌成立的一系列关联公司的统称。对于银行,“南海华光”指的是其中的三个贷款主体:南海华光装饰板材有限公司、南海粤华装饰板材厂、南海市华泰木业有限公司。

“南海华光”成立多家关联公司,其主要目的实际为了贷款和洗钱。一方面,通过虚假关联交易任意虚构现金流、虚构销售收入,达到随意编造财务报表以骗取贷款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多家关联公司在各家金融机构开设账户大量提现和公款私存,为将贷款资金非法转移境外提供便利。

“南海华光”是如何转移贷款资金的?从下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谁是幕后主谋?

“南海华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它的发展与当地政府密切相关。1990年成立的南海沙头镇华光装饰板材厂,貌似民营企业其实是一家集体企业,它由沙头镇政府组建。1993年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南海华光装饰板材有限公司,虽然由冯明昌出任总经理,法人代表、董事长却是沙头镇镇干部关联发。

这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为何沙头镇政府有关部门为“南海华光”提供包括出具虚假国土证明、出具虚假房地产他项权证的原因。

审计发现:冯明昌与南海市政府及所属财政局往来密切:

1、双方资金往来频繁。

据对“南海华光”银行账户的抽查,2001年至2003年,“南海华光”与南海市财政局下属投资公司和资产经营公司的资金往来总额高达11.31亿元资金。如,2002年4月到6月,南海市财政局直接将财政预算外资金6300万元通过南海市投资管理公司转入“南海华光”,“南海华光”将其中的3000万元全部转入个人储蓄账户,另外3300万元用于归还银行贷款。

2、双方股权债务关系异常。

“南海华光”法人代表冯明昌的配偶卢碧茹是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兴业”的第二大股东(第一大股东为梁绍辉为代表的南海市财政局),其购买股票的资金来源不明;“中国兴业”2002年在香港发行的10亿股价值2.7亿元的“可转换债券”,却作为“南海华光”的质押品,用于冲抵“南海华光”欠南海市财政局境外公司的2.3亿元债务。

3、双方人员关系复杂。

南海市财政局的前任局长孙伯宽既是“中国兴业”董事会执行主席,同时又是“南海华光”所属两家关联企业的总经理;南海市财政局副局级干部霍栩担任“南海华光”财务顾问。

据消息人士称,冯明昌与南海市政府攀上关系,取得一大堆令人炫目的头衔,源于其与南海市政府及所属官窑镇政府有密切关系。而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兴业控股有限公司的前任股东恰好为南海市的官窑镇。

90年代初的官窑镇政府,向当地有关部门、单位以及社会大量集资,并投入到香港房地产等项目,通过“买壳”还涉足香港的上市公司也即今天的“中国兴业”。由于种种原因,投资项目失败、经营亏损,官窑镇欠下了一大堆债。为了偿还欠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债务,官窑镇打算拿“中国兴业”的股权抵债。于是,由南海市财政局出面,替官窑镇偿还了广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债务,从此,南海市财政局成为“中国兴业”的第一大股东。

不巧的是,由于亚洲金融风暴,香港经济一蹶不振,南海市财政局打算做高股价然后在高位脱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之后,南海市财政局四处寻觅能够接替其成为“中国兴业”股东的合适人选。目标最后落在了“南海华光”的冯明昌。

正是在政企合作下,“南海华光”成了“明星企业”。当地金融机构纷纷向其“抛绣球”,而南海工行在胜出的同时,也注定了它所付出的代价。

早在2000年9月,工行广东省分行信贷管理处在对“南海华光”的《统一授信审批报告》中指出:“1、该公司为家族式管理,财务运作不规范,透明度不高,我行对掌握该公司真实财务状况有一定困难;2、该公司贷款真实用途难于监管,贷款回笼存在银行体外循环情况;3、该公司目前在我行系统融资总额高达近10亿元,风险较为集中,而且贷款抵押率为50%,贷款第二还款来源落实不足”。

但南海工行置信贷风险于不顾、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继续采取种种违规行为:逆程序审批、超权限审批;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和项目投资;短贷长用、未落实有效抵押;贷后管理严重失职,未按贷款用途监督贷款的使用。

不仅如此,工行南海支行还严重违反储蓄管理条例和现金管理规定,对“南海华光”一路“开绿灯”,大量资金被公款私存和提现,致使大量贷款资金未经批准被转移境外。

或许,南海工行也曾想过要退出。当“南海华光”在交通银行佛山分行、农业银行南海支行的贷款已被列入呆滞(四级分类)或可疑(五级分类),在深圳发展银行佛山分行出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在工行南海支行的贷款已无法按期偿还需要多次展期、利息被拖欠,“南海华光”资金周转出现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南海工行无论怎样“力挽狂澜”、“扭转乾坤”,但一切已是绝无可能了。毕竟,10多亿元的窟窿,谁来“买单”?

最终,南海工行着实被“套牢”,愈陷愈深了。在万般无奈下,南海工行使出的最后招术是——发放虚假贷款。2002年9月,工行南海支行以南海市伟怡纸业有限公司、南海市沙头镇迎宾馆、南海市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名义向“南海华光”发放虚假贷款1.95亿元。据查,上述企业中有4家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次日即取得了贷款,而贷款审批手续则是在企业未成立前就已办好了。

当然,面对银行的“大公无私”,冯明昌是懂得“知恩图报”的,他把一小部分的贷款资金返还给有关个人以及集体“小金库”。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还发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工商银行总行自办实体——银通投资咨询公司长期担任“南海华光”所属公司的财务顾问。

真正的受益者

毋庸置疑,在这一起政府、企业、银行相互勾结的恶性案件中,受害的当然是国家。可谁又是最终的受益者呢?

根据“南海华光”提供的资料,在境内7家金融机构取得的28亿元贷款,约6亿元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约6.6亿元被挪用作固定资产、土地及股权投资,约5亿元资金通过关联企业互转后转入个人储蓄账户或直接提取现金并最终转移境外,剩下10亿元巨额资金去向不明。

而据审计初步推算,“南海华光”在境内的资产不足10亿元,逾20亿元资金不知所踪。

在审计调查过程中,南海市财政局一再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理由是:“南海华光”与南海市政府境外企业存在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南海华光”欠南海市财政局6~7亿元的债务。

据南海市财政局提供的资料,2001年末,冯某欠南海市政府境外自办公司代开信用证款约2200万美元,欠南海市政府约4.2亿元。

审计核实发现,上述说法存在非常大的疑点。其一,从抽查的6份信用证复印件表明,开证人为香港国瑞发展有限公司和香港添雅投资有限公司,受益人为在刚果、独联体、法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的公司,开证用途是购买木材。据审计人员从外汇管理局南海市支局获取的数据,华光公司自成立以来进口付汇1亿美元,且绝大部分是以货到付款方式结算。即使南海市政府境外自办公司确实代冯开信用证以购买木材,但冯进口木材已向境外付汇,为何冯仍欠南海市政府信用证款?

其二,所谓冯欠南海市政府的4.2亿元债务,依据是冯与香港金怡国际有限公司签订的借贷合同,根据合同,除6000万港币是在境外划款外,其余的均在境内由南海市财政局所属公司——南海投资管理公司划入华光公司。而据审计人员调查,南海投资管理公司的资金基本上是一进一出的,首先由冯将资金打入南海投资管理公司,然后再由南海投资管理公司将该笔资金打入冯所属公司。从资金往来看,冯在境内实际上并没有欠南海市政府款项。

本来,“华光公司”部分“优质资产”——南海佳顺木业有限公司与南海亨达木业有限公司已经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装入“中国兴业”,假如最后“华光公司”能够全部装入“中国兴业”,通过炒作将估价抬高,那么,也许,冯与南海市政府都能达到“双赢”:华光公司得以上市筹集资本,南海市政府及有关单位能够挽回损失顺利脱身……

2004年6月23日,十届人大十次会议,李金华审计长《关于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该案之后,社会反响强烈,人们纷纷关注这一事件的处理情况,截止发稿之日,有关部门已对冯明昌等62名涉案人员先后采取了司法措施,其中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原副行长叶家声、佛山市分行原行长林俊江、南海区支行原行长林裕行、南海区财政局原局长孙伯宽、何伟林等人已被施行逮捕;另有数十名责任人将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来源:国家审计署】

 
* 技术支持单位:浙江衡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