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对形成审计意见、得出审计结论的影响
一、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在民间审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间审计制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但是近年来,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企业串通舞弊,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的案件不断发生,审计证据的质量得不到保证,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目前,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在我国民间审计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事实证据不清楚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审计证据与审计定性严重脱节,审计定性的内容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未能找到充足的证据,或是取证的材料含糊不清,有的在审计取证摘要栏里没有坚持一事一证;有的言不衷,词不达意,漏掉关键取证的内容;有的使用了中性词、含糊词,以图争取被审计单位的认可,达到顺利签字盖章的目的;有的取证内容不全,只记录一些数据,没有文字说明材料,令别人无法看懂。从这些相关事实证据不清楚中得出的审计意见,是不真实、完整和全面的,审计报告所列事实或材料必须真实完整可靠、准确无误,只有确凿相关的审计证据,才能足以支持审计意见、审计结论,才能使审计意见令人信服,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2.审计取证方式单一
审计人员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审计过程偏好就账查账,审计取证习惯于片面地对照法规从账目中找问题,这使取证材料局限于摘录和复制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对相关人员的言证和可以用录音、照相、拍照、计算机储存处理的、专门机构及专门人员的鉴定结论及勘验笔录,以及可以用其他方式取证的,都较少采用或者根本没有使用,至使审计证据片面,说服力不够。审计取证是审计工作质量基本的保证,没有高质量的审计取证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审计结论、意见。
3.不注重环境证据的收集
对环境证据的收集主要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度、各种管理条件、管理人员的素质等事实的取证。在审计程序里有对被审计单位审前进行调查后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的重要环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也按规定做到了这一点,但并未对相关的符合性测试、审计调查进行记录,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造成审计意见书、审计建议、审计评价存在明显的证据不足,久而久之不利于审计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4.取证材料不够规范
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去衡量,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充分和过滥同时存在。去得的审计证据数量不少,但相关性差,与审计具体目标及审计事项缺乏联系,与要查处的主要问题总是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审计证据收集了很多,还产生重复和互相材料,进行归纳整理时很困难,无形中浪费了审计成本。表现在,需要通过审计人员分析、复算、核对等方法取得的证明材料缺少必要的过程记录,仅是对要反映事项的简单抄录,并无事情的经过,无法计算依据或者其他必要的说明;应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说明材料、需进行调查函证的审计事项,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材料代替;审计组成员自制的取证材料格式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格式,汇总的数据来源不清;有的审计证据要素不齐全,缺少发生事项的时间、地点、审计人员记录的时间及凭证编号。取证材料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充分、相关的取证材料,得出的审计结论是不完整、全面的。
二、针对审计证据的不适当性提出解决措施
随着审计工作不断深化和审计影响的不断扩大,审计证据的质量越来越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受到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控制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工作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坚持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规范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审计证据质量的控制。
1.以人为本,领导先行,创造审计证据质量的环境基础
首先,必须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力培养独立公正、严谨负责的职业道德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积极试行主审竞争上岗等制度,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与审计职责和能力相适应的干部考评制度。其次,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作为各界共同面临的任务,同样需要全体注册会计师的共同参与。通过全员参与,可以使注册会计师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中扮演的角色:注册会计师既是审计项目的执行者,又是审计证据质量的管理者。从而最大地激发广大注册会计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抓住关键,讲求实效,突出审计证据质量的关键环节
第一是把好审计项目计划关。审计项目立项和计划编制,是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的首要环节。好的审计计划有利于切实履行审计职责,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选好选准审计项目,加强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保证审计项目立项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第二、把好依法审计关。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的价值所在。审计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有效性。把好这一关的核心在于确保做到坚持原则,敢于如实揭露和反映问题,敢于依法处理问题,保证国有资产和国家资金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第三、把好审计报告关。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的载体。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仅要求形式规范,报告要素完备,在内容上更要做到如实揭露问题,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的、全局的高度,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另外试行审计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这对审计报告质量的控制显得更为重要。
3.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健全提高审计证据质量规范体系
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审计工作规范化,即能不能依法规范审计活动,不断健全并落实各项有关制度和内控措施。一是加强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审计准则和操作办法的贯彻执行方面,要通过学习、领会和运用,使审计规范成为指导审计活动的一只无形的手,在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影响和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二是加强审计证据质量的制度建设。以审计证据质量责任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理、审计检查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内容的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制度体系。三是严格审计过程管理。将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制度落实到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的各个环节,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4.科学考评,明晰责任,强化审计证据质量应对机制
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审计证据质量管理活动,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科学考评,是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增强质量意识,提高审计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大事前、事后控制力度。审计组和所在部门要重视搞好审前调查,编制好审计方案,为审计项目的高质量创造好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加强事后控制,重视开发利用审计项目成果,不断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二是运用文件和记录控制方式,确保审计记录清晰、完整。各类证明材料要真实、可靠,报告修改依据要准确、充分,所有审计公文送达回证签署内容要完整无误。三是运用外部监督方式,促进审计系统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和审计质量的提高。适时组织上级对下级质量检查、系统内同级交叉检查观摩等质量检查活动。
5.改进方法,创新手段,推进审计证据质量的信息化
切实发挥好审计证据质量的作用,必须适应审计工作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必须借助于现代管理理论,创新审计质量控制的理念、制度和手段、方法。比如,审计机关要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的新路子。效益审计以揭露管理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这些对于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重点、方法,又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又如,我们可以借鉴国际审计领域的一些通行做法和成熟经验,将内部控制测评、分析性复核、确定重要性水平、评估审计风险、抽样审计等较为先进的审计方法运用于质量控制;在审计技术手段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突破了传统审计模式和习惯做法,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扩大了审计覆盖面,挖掘了审计深度,提高了审计效率。这些同样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将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与审计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和运用审计网上作业软件,特别是将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在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上进行格式化,克服审计取证和编制底稿的随意性,提高审计证据质量。
总之,注册会计师只有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可靠性,才能保证注册会计师得出真实、可靠的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从而提高审计证据的质量,从而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来源:财刀网学员 51230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