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审计机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期望值越来越大,相应地基层审计机关的压力与困难也在与日俱增,尤其是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愈加明显。
一、当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资源的现状
审计人员和信息资源是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
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主要是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在数量上,不仅没有得到增加,相反许多地方在当地的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少;在质量上,由于各地乡镇撤并力度较大,被调整到审计机关工作的乡镇干部比较多,再加上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等因素,当前基层审计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得到质的提高;在人员的结构上,有些基层审计机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力资源搭配很不合理。此外,现有的审计人员具有财务背景的工作经验偏多,能完成投资、效益、计算机、工程技术等审计项目的复合性审计人才偏少,难以适应各界对审计机关的要求。
审计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一直以来是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的薄弱环节。对信息资源的浪费和闲置普遍存在,体现在:一是重考核、轻利用。一个审计项目从立项到审计报告和处理决定的发出,产生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审计信息,按照考核要求,一部份与项目有直接关联的审计资料被装订入审计档案,另一部份信息则遭到废弃。在年终考核之后,审计档案也束之高阁,这部分资源的再利用率较低;二是重“纸质”化信息、轻电子化数据。长期以来许多审计人员已习惯于与“纸质”的文书档案打交道,对电子数据缺乏重视,不能较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三是重收缴、轻转化。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的主要精力就侧重于被审计单位的违纪金额催缴入库,对审计建议采纳、理论成果的转化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四是重个体积累、轻交流共享。审计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人手上时,许多同志做着重复的劳动,花费着大量时间精力收集同事已有的信息资料,很少与其他科室交流,共享已掌握的审计信息资源。因此为解决审计资源不足和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必须对现有审计资源进行整合。
二、审计资源整合的途径
就大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的现状而言,要克服审计资源不足的困难,能做的、要做的主要有以下两条途径:
1、对内立足于审计资源的开发,以提升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
(1)改革内设机构设置,统筹审计力量。要打破按行业设定科(股)室机构的框框,在全局范围内调配人力资源。由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节奏很快,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在不断转变,所以各个时期的审计侧重点不同,造成各业务科室之间的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不协调。有些业务科室的审计项目来不及做,另一些科室则长年比较清闲,甚至没事做。如不改变这种现状,既影响了审计进度和质量,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建议人员较多的基层审计机关改革原来按行业设置内设机构的做法,改设为综合审计科室,各个综合审计科室原则上不固定审计对象,没有原先的按行业划分的“势力范围”,不仅有利于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有利于审计对象和资源的统筹管理,有利于审计任务的落实和分解,而且,每个审计人员都能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审计对象,对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防止业务“偏科”都很有益处。
(2)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审计项目主审负责制。成立“审计项目质量评议委员会”,选拔一批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骨干担任主审,由主审参与审计项目的招标,由中标的主审选择合适的助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再由“审计项目质量评议委员会”对审计项目的完成质量、效率进行考评。对主审要在精神上、物质上实行必要的激励,对没达到考评要求的主审要适时撤换。完善奖惩措施,适度增加审计人员的压力,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一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现场“大呼隆”的状况。
(3)建立审计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一个审计项目的完成,从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日志、审计工作底稿、采集的证据、审计处理处罚的定性依据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等,产生了大量的信息资料,再加上多年的积累,数量更为庞大。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查阅,不仅资料的利用率低,而且效率和效果都不会好。据了解,目前有些基层审计机关已拥有独立的服务器,并达到人手一台电脑的标准,但这些硬件设备当前大部分还仅限于文档处理或浏览网页,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所以审计信息资源的整合还有许多路要走:一是要打破科室界限,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对已形成的“纸质”资源进行登录或扫描,实行“数字化”;三是今后所有的审计项目工作实行“无纸化”,直接接入数字管理平台;四是在本单位内建立和完善局域网络平台,所有信息“网络化”,有利于授权人员的信息采集、检索;有利于管理人员适时撑握审计工作进度和状况,控制审计项目质量;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降低审计工本,提高工作效率。
2、对外立足于审计资源的利用,以弥补国家审计人力上的不足
审计机关要完成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仅仅依靠本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三驾马车”之一,是审计机关整合利用的最有效资源。
(1)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虽然《审计法》和其实施条例规定,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负有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能,但对整合利用这部分资源,未能明确规定。这就要求基层审计机关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在《审计法》的大框架内,拟定出能适合当地的“国家审计机关借用审计人员管理办法”和便于操作的“主要审计类型的审计操作规程”,并由当地政府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加以规范,减少整合资源在制度上的风险。同时,审计机关还应就借用人员经费问题,做好充分预算,列入当地财政预算。
(2)人力的组织与协调。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有许多共性特点,又有各自不同的优势。审计机关只要组织协调得当,实现优势互补,必将带来较大的整合效益。社会审计组织由于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在业务技能、工作效率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已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投资、金融、制造、流通等领域的审计优势明显。审计机关要对他们的工作按照国家审计的要求加以规范。同样,内部审计由于熟悉本行业本部门的经营环境,了解本行业被审计对象的共性问题,通过审计容易发现被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的深层次矛盾,所以审计机关应发挥他们的优势,用于专项审计、绩效审计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对项目的管理与监督。当前国家审计在利用外部审计力量时,主要有两种组织方式:一种是国家审计主导式,另一种是外包监管式。审计机关应根据审计项目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保证审计质量。对不能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应及时更换,对没达到审计质量考核要求的社会审计机构,应取消以后参与投标的资格。
总之,国家审计整合审计资源的过程,既是挖掘自身潜力的过程,也是采百家之言,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优势互补的过程,三者之间在互相合作中达到共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来源:国家审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