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筹资方式与筹资风险
返回

现代企业中,人才、资金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两大因素。人才、资金两者究竟何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我个人认为是后者,即资金,由于本文讨论的是“企业筹资方式与筹资风险”,在此就不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作进一步的阐述了。

发展中的企业,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扩大再生产,或多或少都会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我将企业的融资方式分为外部融资与内部融资两个方面:

一、外部融资

外部融资是指在企业的主观意愿下,融资需求得到外部市场条件认可的融资方式。这类融资主要有三种类型:

㈠、发行股票。

这种方式仅限于上市公司操作。此种融资方式门槛较高,是很多企业可欲而不可求的,一旦跨跃这道门槛,资金的取得及相应的成本将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拟的。由于发行股票而募集到的资金不需偿还,因此,就资金偿还而言,几乎零风险;相应的,对于上市公司信息的公开性、操作行为的市场性,决定了社会经济、企业效益对企业的后续筹资起了制约作用。

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已成为当今企业筹资的终极目标。为何企业都以上市为目标呢?这主要取决于企业上市后的两大好处:

1、各国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共性,就是对于投资者认购股票的这部分资金,在公司存续期内不需要偿还,这样就消除了因债务到期而给企业造成的资金偿还压力(如银行借款)。有很多企业在日常经营中都取得了不错的经营利润,但由于盲目的扩大再生产或对外投资,造成了债务到期偿还时的捉襟见肘。我国相当多的上市公司,虽然成功上市,但至今仍未摆脱这种现象,这些上市公司,每年都有着较好的年报利润,但始终在分配时却只能拿出很少的现金,增加了送、配股的比例,进而稀释了利润,造成了股份利润率的持续下降。

因公司上市而给企业带来的巨额资金永久性的供企业使用而不需偿还,无疑对任何企业都有着巨大的诱惑。

2、就目前而言,国内上市公司股票溢价金额、市盈率等指标都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总体来说,就是股票价格过高,其价格远高于股份的价值)。这也是吸引很多企业争先恐后在国内股票市场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企业也是在国内上市无望的前提下,才转而在香港或国外股票市场上市。

经过近几年来证券市场的不断规范,涉及股票的各项指标已有所改善,但离国际平均水平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前几年,股票市场上流传着一句话,“股票市场是上市公司的提款机”,这句话不但揭示了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也验证了公司上市对一个企业意味着什么。而一旦企业成功上市,送、配股,增发股等一系列后续运作手段,则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利用股票筹资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所筹资金无需偿还,二是所筹资金金额巨大。

利用股票筹资虽然是当今一大趋势,也有着众多的好处,但不可否认,这种筹资方式也客观存在着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股票市场是一国经济的晴雨表,而某个股票的价格则是某个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在我国目前状况下,证券市场还不是非常完善,股票市场实则是一个“投机市场”,股票的价格往往不能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真实经济状况。在这种条件下,投资者认购股票往往是盲目的,而盲目的认购,则造成了股票价格进一步的背离其真实价值。周而复始,最终会使投资者失去对股票投资的信心,进而失去对企业本身经营前景的信心。

2、收购风险。企业成功上市后,财务信息、经营信息变得相对透明,这就使企业的经营状况必须按规定对外披露,使更多的人了解企业的经营。在股票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股份正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逐步向全流通演变。既然上市公司股份完全处于全流通状态,理论上就存在随时被有实力的公司收购的情况。当然,有些不愿意被其他公司收购的上市公司,也必然会考虑到这方面的弊端,通过关联公司持有本公司的股份、通过与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稳定股价,成为当前上市公司防止被收购的主要手段。但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关联信息进一步的透明化,这些防范措施将会进一步弱化。相反,一些实力较弱的上市公司就无法通过以上措施来预防被收购(也有可能存在的一种情况是,这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很希望通过企业的被收购而获得巨额的现金)。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拼搏,最终使企业获取上市的资格,为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寻求到合适的平台。这样的企业、这样的管理者,是不会愿意看到自己的企业被其他公司收购的。但开放的股票市场却为收购与被收购者提供了一切的便利条件。只要你选择了股票市场,你就得接受这个游戏规则。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2003年,南京金鹰国际集团在股票市场,历时两年时间,用巨额资金收购了南京新百近25%的股份,成为了南京新百的第一大股东,金鹰国际的董事长王恒先生兼任了南京新百的董事长,“国”字头的南京新百,一夜之间,改成了“私”子头。在收购期间,金鹰国际为了防止南京新百的反收购,金鹰国际也采取了一等系列的措施。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收购风险从企业上市的那天开始就客观存在,作为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一定要对收购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本企业的股票走势、价值有着敏锐的判断、分析能力,以从容面对收购风险来临时而发生的各种情况。

综上所述,利用股票筹资的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股票价格背离其价值而造成的经营风险,二是股票市场的被收购风险。

㈡、银行借款。

这种方式的融资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都可操作。银行借款大致分为抵押借款和信用借款两类。但实际操作中,并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信用借款。银行借款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此块资金的偿还上,借款属于债务性资金,到期必须偿还,否则将会引起法律纠纷。

银行借款是非上市公司筹资的主要方式。这些非上市公司无法利用发行股票筹集,而只能以企业自身的资源作为临时置换中介,以相对固定的借款利率向银行取得一定金额的借款。

1、抵押借款。这种形势的借款大都需要企业以房产等不动产作为抵押物,把这些资产的所有权让渡给银行,以换取银行的贷款。这种筹资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筹资速度快。只要企业提供相应的抵押物,银行会通过相关的资信调查及贷审会评议后,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放款(在相关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银行会在15至30天内审核通过)。与公司上市相比较(公司上市一般要经历2到3年的时间),这种筹资方式无疑给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②借款弹性较大。借款弹性主要是指借款金额弹性与借款期限弹性。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经营的需要,拿出部分或全部不动产作为抵押物,以换取银行相当金额的借款,满足企业经营需要。这种借款额度的调控掌握在企业手中,可以使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合理安排资金的调度。上市公司发行股票的筹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资产的使用(增发股票除外),与银行借款相比,自然缺乏了一定的灵活性。

除了借款金额弹性的调控,企业还可以自主选择借款期限。近些年来,由于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完善,长期借款在一般企业几乎已不存在(国有企业、部分垄断企业由于某些特殊情况,还保留着超过一年期的长期借款),各家银行对企业提供的贷款都以一年期为上限,企业可以在此范围内,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决定向银行借款的期限,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企业的筹资成本。

③借款成本较低。与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相比较,向银行借款所支付的借款利率相对固定。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年度净利润除了计提法定的准备金,其余金额,理论上全部要支付给股东。而各家银行向企业收取的借款利率都是在人民银行规定的标准范围内浮动的,相对成本较低,在当前市场状况下,都能被借款企业所接受的。

④除以上3点外,抵押借款也有他的缺点,那就是限制条件比较多,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借款的作用。顾名思义,抵押借款,必需有抵押物。而现在有相当的中、小型企业,有着较好的项目,但苦于尚处发展阶段,没有原始积累,也没有过多的实物资产,在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下,只能以限制生产为代价,减缓企业扩大经营的进程。虽然从06年开始,政府鼓励各家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由于硬性标准限制,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并未放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远未达到政府期望的标准。这种情况也只有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信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后才能逐渐改观。

2、信用借款。这种借款形式在我国早期存在过,通过政府机关的出面,银行会向一些企业提供信用借款,但自从政府规定不允许为企业提供担保借款开始,真正的信用借款已经不存在了。现在大家所听到的信用借款,实质上是将抵押借款的一部分额度剥离了出来,对于企业而言,并没有增加实际的信用额度。

银行借款虽然是当今非上市公司的主要筹资方式,但也存在客观的风险性。那就是偿还性的风险。上面说了,很多企业因没有过多的抵押物,而很难向银行取得借款,而那些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需在某笔借款到期前取得相当的利润或争取到另一笔借款,才能偿还到期的借款。这就对企业的经营质量要求非常高,而现时情况中,大部分企业在一定期间内都是通过借新偿旧的方式来应付的。“现金流第一、利润第二”也是当今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在当前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完善的前提下,银行对于企业不能如期兑付的借款很少采取强制措施(如向法院申请该企业破产),延期偿还、展期借款等情况频频出现,银行往往在这些情况出现时妥协。这也是信用借款在我国尚不存在的主要原因。

㈢、投资人追加投入。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非上市公司。由于企业的实际经营者与所有者不是同一主体,所以将此类融资方式归入企业的外部融资。此类融资属于权益性资金,除企业破产清算,此块资金不需偿还。

这种筹资方式的产生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1、初始资本不足,影响了企业正常的发展。这种情况大都是投资者在刚开始投资某个领域时,以尝试的态度注入了少量资金,一段时间后,觉得此行业颇具前景,为了扩大再生产,而追加资本投入。

2、为了收购或兼并其他企业。由于我国制度要求,企业对外投资,在企业资产上有一定的要求,故很多企业在不断的对外投资同时,需不断的增加自身的资本金,以满足对外投资的需要。

这种形式的筹资风险主要来源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不是同一主体。综上所述,投资者都是基于经营良好的提前下,才追加投资的。而一个企业的好与否,或者说眼前或后期的好与否,经营者比投资者更加清楚。眼前的报表数据根本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职业经理人的素质决定了这种筹资风险的程度。纵有千里良驹,也需好伯乐相中。在当今社会中,因企业管理层的失误而导致企业倒闭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良好的职业经理人,一个良好的管理团队,将是今后投资者必需考虑的一个课题。

二、内部融资

内部融资是指只要企业本身有主观意愿,就可以达成的融资方式,这里所讲的“企业主观意愿”不是广义的,而是相对狭义的,如果用相对准确的词来解释的话,可以定义为:企业与自愿集资员工的主观意愿。企业实施内部融资,主要有两种情况:

㈠、企业资金短缺。

这类融资的企业往往资金异常紧张,员工集资款项主要用于日常经营,如企业不能扭转经营状况,集资员工很可能不能如期收回集资款。但此类融资与银行借款不同,集资员工与企业本身存在着某种利益和雇佣关系,不到万不得以,不会像银行那样,步入法律诉讼程序。

这种筹资方式在早期的国有企业出现的比较多,员工大都考虑着对企业的感情,对工龄、劳保、看病报销等种种福利的重视,而响应企业的集资号召,这类型的企业往往也是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员工集资款项通常没有风险。而在现在,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而存在,员工集资款项存在风险。一旦企业经营恶化到一定的程度,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因内部员工的不稳定而迅速下滑,而且会因此走向极端。

㈡、企业效益较好。

这类融资的主要目的不是企业缺资金,而是为了给广大员工提供变相的福利。由于此类企业本身并不缺资金,所募集的资金也大都闲置不用,因此不会引起到期的兑付风险。

这种筹资方式本身没有风险性。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因分配而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企业要认真看待,并按时、按量的代扣代交。因为少交个人所得税而产生的税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经营状况、信誉良好的企业,没有必要因小失大。

现在的企业都在不断的谋求发展,而发展必将引起资金的需求。正常的筹资(企业在自身积累基础上为扩大再生产而需要地资金)所涉及的风险大都较小。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导致企业筹资风险急剧上升的重要因素。所有者或经营者的思路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企业的筹资风险。

【来源:中国会计网】

 
* 技术支持单位:浙江衡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