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筹划有用没用?当然有用。
纳税筹划复杂不复杂?也不是太复杂。
纳税筹划难不难?难,实在是很难。
这就奇怪了!有用而且并不复杂的纳税筹划为什么会显得很难呢?
容一二三细细道来--
一、观念凝滞第一难
观念问题是许多问题的第一难,对税筹也不例外。包括,理论界、征管方、纳税人、筹划人等各方面,都存在这个问题。
1、理论界。目前我国理论界研究纳税筹划主要是研究以节税为主的狭义纳税筹划,这出于意识形态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考虑未尝不可,但潜意识里的规避阻碍了学科的发展。理论界不研究,实务中不承认,是不是就没人做呢?作为个案处理的结果就是个案太多,满天下一件又一件皇帝的新衣。
2、征管方。如果在正式场合说征管机关有人不明白纳税筹划是什么,一定有人不同意。但如果说,有征管机关把凡是没有按照他理想的方式和数额纳税统称为“偷漏税”,恐怕也有人同意--不信可以调查。
3、纳税人。很多企业、很多人都认为“皇粮国税,天经地义”。英国就有“只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作为国民,依法诚信纳税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义务。但纳税对于任何纳税人来说都是一种现实的负担,没有人能够强制纳税人交纳本可以不纳的税款。纳税筹划不是逃避纳税义务,而是及时、足额缴纳该纳的税款,不该纳的也一定不要纳--这才是对税法条文的通透理解,是对税法精神的深切领会。反过来可以试想:不该纳的纳了,那么该纳也极有可能不纳--因为他就没有理解税法么。(征管方面也是如此噢)!
4、筹划人。筹划人的出现表明了纳税筹划从个别走向普遍,由“业余”走向专业。但目前我国的纳税筹划中介刚刚起步,加上诸如前述以及后面的种种困难,所以,筹划人的专业很难发挥施展,久了,甚或有些变调。
二、理论滞后第二难
理论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只承认节税和主要重视技术研究。
只承认节税前面已经说到。而主要重视技术研究表现在目前的很多纳税筹划的文献主要是在讨论具体的税法安排的筹划点。但对于纳税筹划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具体表现在我国的纳税筹划理论发展缓慢,纳税筹划理念落后。试举小例,纳税筹划概念、目标、技术、手段等在各种文献中表述差别很大。
另外以研究技术为主的文献也不是很系统。具体表现在案例的代表性较差,或者有一些不符合纳税筹划原理、不符合税法精神甚至明显带有偷漏税性质的案例也堂而皇之的作为案例推广。
三、实践乏效难上难
实践乏效原因很多,但眼下主要有:纳税人积极性不高,筹划人筹划不力,期望值高过其实,现实的混乱等。
1、纳税人积极性不高。原因很简单,不理解,不认可,不接受。因为不太熟悉这个业务,也没有意识到纳税筹划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而是心理上对其有一种恐惧或者不安,生怕因为“无事生非”而惹脑了税官,所以很多企业的管理当局都不太认可正规的纳税筹划,当然也就不接受了。
2、筹划人筹划不力。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深入研究税筹而没有用武之地;另一种是目前我国的很多税务咨询机构因为基本不靠纳税筹划营生,所以研究纳税筹划也是大而化之,到具体问题上,要试试刀锋了却没有好钢。
3、期望值高过其实。这是说纳税人因为不理解或者误解而对纳税筹划抱以难以承受的极高期望,以为只要经过筹划,那么本来可以缴纳的税款就可以一分不缴,或者象征性的缴上一份五厘的足矣,一旦听说整了半天才少了那么几块钱,干脆拉倒。
4、现实的混乱。这是一个不愿提说但不得不说的话题。干脆只问一句:如果我们大家是CEO或者CFO,那么为了自己企业的缴税问题,是愿意找中介进行筹划(/咨询)还是请税官吃饭?
四、得不偿失老大难
其实,说了前面那么多,最后这一个才是比较关键的。因为一个理智的经济人(个人)或者经济人组织(企业),他在衡量任何一项经济行为是否值得去做的主要标准只有一个:效益。
具体说就是:收益-成本费用=效益。
理论上,只要这里的“效益”大于零,就表示方案可行。
但很多时候事实上并不一定。特别是当我们面对的是纳税筹划这样一个敏感而困难的话题时,上面的公式就要进行修正,修正为:
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显性收益隐性收益×变现折扣率*×风险折扣率*-显性成本费用-隐性成本费用×变现乘数*-筹划方案的机会成本)(可量化荣誉性收益×变现折扣率*×风险折扣率*不可量化荣誉收益×变现折扣率*×风险折扣率*-可量化名义损失风险×变现乘数*×预期风险乘数*-不可量化名义损失风险×变现乘数*×预期风险乘数*-不可预期的其他风险损失)。
(注:式中,变现折扣率、风险折扣率≤50%;变现乘数、预期风险乘数≥2;其他变量和这些系数或者乘数的具体赋值因人而异)
其中:显性收益就是直接的节税收益,主要是方案综合收益(方案的收入减去方案的成本费用再加或减方案其他损益),一般不通过详细的计算是看不到的,而且算了也未必能说的清,因为老板会问:这本来就是不该缴的,怎么能说是你筹划节约的呢?
隐性收益就是因为税筹规范管理节约的其他税款和其他费用。在大多老板眼中这个是无法实际计量的,所以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显性成本费用就是筹划费等,这个钱出得再少,老板也会心痛的。而且会让企业的财务人员背上心理包袱:老板会不会想,要你们这些人干什么用,花我这么多钱就为了这么个破方案,而且所谓节约的税款基本是我本来就可以不交的。
隐性成本费用就是包括请客送礼等等在内的费用,老板最嫉恨的就是这个,明明是要你们筹划,筹划来筹划去,这一套还是一样也少不了。
筹划方案的机会成本就是因为采用某一纳税筹划方案而放弃的方案之收益。
可量化荣誉性收益、不可量化荣誉性收益就是企业能拿个模范纳税户的牌子或者得个地方纳税大户的称号等,也是很光荣的事,这些在有些老板看来就是可以量化衡量的,比如年终奖多少万,或者不可量化的。但老板往往会担心是不是因为筹划,税务机关一气之下摘掉我的模范牌子、抠掉我的荣誉称号,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这两个变量和后面的可量化名义损失以及不可量化名义损失相辅相成。
不可预期的其他风险损失包含的内容就比较多,也不可一一列举,因为每个企业、每个老板有自己的一杆秤在心里。
而且,一般来说上面式子中的期望值是:效益>零。
既然有前面的若干难点,这个期望值就显得合情而合理了。不是么?
【来源:中国财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