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核算中时常用到以下计算程序:第一步,计算“按规定应该具有的数额”(“应有数额”)A.A表示按照会计规范或有关规定,某一指标或账户余额在本期期末应该达到的数量水平。A一般取非负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式A=E-F(当E<F、A<0时,取A=0)计算。E和F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第二步,计算“实际已经具有的数额”(“已有数额”)B.B表示在本期进行相关账务处理之前,某一指标或账户余额实际已经达到的数额。B可取正数、负数或零。第三步,计算“本期应该调整增加的数额”(“本期增加数额”)C.C=A-B表示某一指标或账户余额应该在本期通过账务处理增加的数额,本期期末应根据C进行账务处理。C取正数时,表示应增加数额;C取负数时,表示应减少数额;C取零时,表示该指标或账户余额已经符合要求,本期不需要调整。
一、坏账准备核算中的应用
[例1]假设甲公司2007年初“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余额均为0,当年新增应收账款中有8万元确认为坏账,上年确认为坏账的应收账款4万元重新收回,2007年末应收账款余额100万元;2008年实际发生坏账3万元,上年确认为坏账的应收账款5万元重新收回,2008年末应收账款余额80万元。(坏账计提比例5%)
2007年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1)实际发生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80000
贷:应收账款80000
(2)上年确认的坏账又重新收回
借:应收账款40000
贷:坏账准备40000
借:银行存款40000
贷:应收账款40000
(3)年末计提坏账准备应有坏账准备贷方余额A=1000000×5%=50000(元)已有坏账准备贷方余额B=40000-80000=-40000(元)本期增加坏账准备C=50000-(-40000):90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90000
贷:坏账准备90000
2008年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1)实际发生坏账时
借:坏账准备30000
贷:应收账款30000
(2)上年确认的坏账又重新收回
借:应收账款50000
贷:坏账准备50000
借:银行存款50000
贷:应收账款50000
(3)年末计提坏账准备
应有坏账准备贷方余额A=800000×5%=40000(元)
已有坏账准备贷方余额B=50000-30000+50000=70000(元)本期增加坏账准备C=40000-70000=-30000(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30000
贷:坏账准备-30000
或者,借:坏账准备30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30000
二、存货跌价准备核算中的应用
[例2]假设万龙集团2007年初“存货跌价准备”各明细账和相应的存货科目期初余额均为0,2007年购入一批存货,此外2007年和2008年再没有存货购进和发出业务。该批存货资料如表1所示,并假设该企业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007年末相#dt算和会计分录如下:
(1)应有跌价准备贷方余额A:
A甲=90000-85000=5000(元);A乙=0(50000-57000<0);
A丙=40000-39000=1000(元);A丁=60000-60000=0
(2)已有跌价准备贷方余额B:
B甲=0;B乙=0;B丙=0;B丁=0
(3)本期增加跌价准备C:
C甲=5000=5000(元);C乙=0-0=0;
C丙=1000-0=1000(元);C丁=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6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甲5000
——丙1000
2008年末相关计算和会计分录如下:
(1)应有跌价准备贷方余额A:
A甲=90000-88000=2000元;A乙=50000-47000=3000元;
A丙=40000-37000=3000元;A丁=0(60000-66000<0)
(2)已有跌价准备贷方余额B
B甲=5000元;B乙=0;B丙=1000元;B丁=0
(3)本期增加跌价准备C
C甲=200-5000=-3000(元);C乙=3000-0=3000(元);
C丙=3000-1000=2000(元);C丁=0-0=0
借:资产减值损失2000
存货跌价准备——甲3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3000m
——丙2000
三、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中的应用
[例3]甲企业2002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10%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初始投资成本12万元。假设乙公司于每年3月1日宣告分派上一年度的现金股利,金额均为11万元,从2002年至2004年,乙公司各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21万元、16万元、5.5万元。甲企业对该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会计分录如下:
(1)2002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120000
贷:银行存款120000
(2)2002年3月1日乙公司宣告现金股利时
累积应冲减成本A=(110000-0)×10%=11000(元)
累计已冲减成本B=0
本期应冲减成本C=11000-0=11000(元)
借:应收股利(110000×10%)11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1000
(3)2003年3月1日乙公司宣告现金股利时
累积应冲减成本A=[(110002+110000)-210000]×10%=1000(元)
累计已冲减成本B=11000(元)
本期应冲减成本C=1000-11000=-10000(元)
借:应收股利(110000×10%)11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0
投资收益21000
或者,借:应收股利11000
长期股权投资10000
贷:投资收益21000
(4)2004年3月1日乙公司宣告现金股利时
累积应冲减成本A=[(110000+110000+110000)-(210000+160000)]×10%=-4000<0,故取A=0
累计已冲减成本B=1000(元)
本期应冲减成本C=0-1000=-1000(元)
借:应收股利(110000×10%)11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
投资收益12000
或者,借:应收股利11000
长期股权投资1000
贷:投资收益12000
(5)2005年3月1日公司宣告现金股利时
累积应冲减成本A=[(110000+110000+110000+110000)-(210000+160000+55000)]×10%=1500(元)
累计已冲减成本B=0
本期应冲减成本C=1500-0=1500(元)
借:应收股利(110000×10%)11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500
投资收益9500
上述计算中,“应有数额A”可根据会计规范或有关规定直接计算出来:“已有数额B”可根据实际发生的数据统计而得,也可根据有关账户本期调整前的余额直接取得:“本期增加数额C”等于“应有数额A”减去“已有数额B”,只要计算出“本期增加数额C”即可做出相应的会计分录。因此利用固定的计算程序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来源:东奥会计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