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恒等式的变革
返回

1.不同社会中的会计恒等式

会计恒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由于这一公式在数量上是恒等的,所以又称为会计平衡公式、会计等式或会计方程式。

人类社会的生产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会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作为生产活动的管理职能之一的会计,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这就促使会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会计恒等式也在不断地变革。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其会计恒等式为:

资产=负债+资本

或资产=负债+业主权益

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日益发展,便促使商品经济日益繁荣,进而促使社会的生产关系日益发展。于是,股份有限公司便应运而生。在股份制企业里,业主权益就变为股东权益。会计恒等式变革为:

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其会计恒等式为:

资金占用=资金来源

在新中国创立以前,我国的会计沿袭西方会计制度,其会计恒等式为:

资产=负债+资本

或资产=负债+业主权益

或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自新中国创立以来,引进前苏联的会计制度,其会计恒等式为:

资金占用=资金来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对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中国会计改革的过程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相吻合的。”“最根本的标志是确立了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等式和相应的会计报表体系,为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创造了条件。”[1]

2.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就是会计对象的最基本的分类,即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它是设定会计科目的基本依据,也是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2]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自2007年1月1日施行。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上述规定把“所有者权益”列为会计要素,与“负债”并列。这样会使“所有者权益”的含义不够明确,逻辑不够严密。因为“负债”也属于“所有者权益”,“负债”的所有者是债权人,所以,“负债”实质上是债权人权益。上述第十条规定里所列的“所有者权益”,应更新为“投资人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经济资源所有者按国家的经济法规和制度应享有的经济权益。所有者权益按其所有者的不同,划分为债权人权益和投资人权益。债权人权益就是负债,投资人权益就是业主权益或股东权益。

没有任何理由把“负债”排斥于“所有者权益”这一概念之外。现举实例论证如下:

例:万利公司与华丰银行协商后,双方签定借款合同:万利公司向华丰银行借人民币八万元,作为开发科技项目用,借款期为一年,按规定利率付利息。这一经济业务就发生了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债权与债务关系。万利公司会计人员根据此项经济业务,应作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80000元
    贷:银行借款80000元

华丰银行的会计人员根据此项经济业务,应做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科技贷款80000元
    贷:银行存款80000元

从债权债务的关系分析,万利公司向华丰银行借入科技贷款,万利公司的银行借款科目增加八万元,万利公司对华丰银行便承担债务八万元。此笔借款一年到期时,根据借款合同的规定,万利公司就必须对华丰银行还本付息。另一方面,华丰银行贷款给万利公司,科技贷款科目增加八万元,华丰银行对万利公司便取得债权。此笔贷款一年到期时,根据借款合同的规定,借款人到期还本付息。所以,华丰银行根据借款合同的规定,享有收回此笔贷款并收取利息的权益。此项权益就是债权人华丰银行应享有的权益,亦即债权人权益。

债权与债务是一物的两面,是对立的统一。债权是收债的权利,债务是偿债的义务。债权与债务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平衡。有一定数量的债权,同时就有一定数量的债务;反之,有一定数量的债务,同时就有一定数量的债权。

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万利公司是华丰银行的债务人,而华丰银行则是万利公司的债权人。银行借款是万利公司对华丰银行的债务;科技贷款是华丰银行对万利公司的债权。由此看来,万利公司账上的银行借款,按会计要素分析是负债,实质上是债权人权益。

根据上述论证,建议把《准则》里的“所有者权益”更新为“投资人权益”。这样,含义才明确,与“负债”并列才符合逻辑。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六条:“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

《准则》所称所有者权益,按理应包括投资人权益和债权人权益。因为,负债的所有者是债权人,所以,负债就是债权人权益。为此,所有者权益的外延,必须涵盖投资人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这就清楚地说明,所有者权益必须包括负债。

第二十六条是对“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概念所下的定义。从语法上分析,“所有者权益”是这一句的主语,其谓语为:“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在谓语内“扣除负债”,这样对“所有者权益”所下的定义,就不包括“负债”。如上面的分析,“所有者权益”必须包括“负债”。这样,此句的主语与谓语前后互相矛盾,形成谓语不能准确地表述主语,以致形成错误的判断。从语法上分析,此句存在主语同谓语不相适应的缺陷。

另一方面,对上列关于“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再从形式逻辑上分析:

对一个概念要下科学的定义,必须遵循定义的规则。《形式逻辑》指出:“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同的。定义项的外延多于被定义项,叫做定义太宽的错误。另一种情况是,定义项的外延少于被定义项的外延,叫做定义太狭的错误。”[3]

上列第二十六条对“所有者权益”所下的定义,其主语“所有者权益”是被定义项,它包括“负债”;其谓语“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是定义项。这样对“所有者权益”所下的定义,由于在定义项内“扣除负债”就使定义项的外延少于被定义项的外延;这样下定义,就犯了定义太狭的错误。

可是,如果将上列第二十六条内的“所有者权益”更新为“投资人权益”,并将“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这一词组内的“所有者”改为“投资人”;这样,则不仅在语法上主语、谓语相适应,而且从形式逻辑上分析,便能符合“定义项的外延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是全相同的。”这一项定义的规则。

《准则》规定的六项会计要素,全面地、综合地、系统地反映企业会计的对象,有利于企业准确、及时而科学地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这六项会计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形成系统而严密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体系。现在,分别列出数学公式,表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资产=负债+投资人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利润属于投资人权益的内容的一部分,所以,上述两个数学公式又可归并如下:[4]

3.新的会计恒等式与资产权益表

如上所述,所有者权益应包括债权人权益(负债)和投资人权益(股东权益)两部分。且权益必然是所有者权益,而不是其他与所有权无干者的权益;为此,所有者权益可以简称为权益。为了简化会计恒等式,使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鲜明的平衡性,建议将现在《准则》上规定使用的、同时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多年来采用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更新为:

资产=权益

资产和权益是一物的两面,是对立的统一。有一定的资产,同时就有一定的权益;反之,有一定的权益,同时就有一定的资产。资产同权益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平衡。

“资产=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是会计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会计的实际工作如: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试算平衡、结账、财务报表的设计与编制,都必须以这一会计恒等式为指导。

既然会计恒等式更新为“资产=权益”,那么,作为企业财务报表的主要报表——资产负债表,也应与之同步,更新为“资产权益表”。现拟制其基本格式如下:

资产权益表

编报单位:年月日货币单位:人民币(元)

资产行次年初数期末数流动资产货币资金……流动资产合计长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原价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合计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其他长期投资资产总计权益行次年初数期末数流动资产短期借款……流动负债合计长期负债:长期借款……长期负债合计投资人权益:实收资本……投资人权益合计权益总计为什么要将资产负债表更新为资产权益表呢?这是因为资产负债表这一名称,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诸如:

3.1名不副实。资产负债表的实际内容,包括资产、负债和投资人权益三个会计要素。将此表命名为资产负债表,漏掉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主要内容之一的投资人权益,致使此表存在名不副实的缺点。如果将此表更新为资产权益表,则可以使名实相副,亦即使此表的名称同实际内容完全一致。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投资人权益。负债只能反映债权人权益,不能包括投资人权益。将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一词改为“权益”这一词,使此表的名称更新为资产权益表,便能使此表的名称全面而综合地反映会计的对象,达到名实相副。

3.2表的名称是跛脚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设计,是表的左方资产总额,必须同表的右方负债和投资人权益的总额,保持数量平衡关系。可是,表的名称是资产负债表,而资产同负债不可能在总额上保持平衡关系;所以,此表的名称不能体现平衡观念,名称是跛脚的。负债必须加上投资人权益,才能同资产保持总额上的数量平衡关系。现在,如果将资产负债表更新为资产权益表,由于资产总额必须恒等于权益总额;这样,资产权益表这一名称,就能使人加深会计平衡式的观念。且由于“资产=权益”这一平衡公式,同会计的实际工作——分录、记账、试算、结账、编表等工作,关系十分密切,是指导会计实际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所以,把资产负债表更新为资产权益表,有利于加强会计平衡观念,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避免发生会计不平衡的差错,有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资金运动与财务报表

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在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资金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以工业企业为例,企业从创立开始,首先要筹集资本金。投资人向企业投入资金,企业还要向债权人借入资金:这是资金的投入。其次,企业进入再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一般要经历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

第一阶段,企业以资金购入原材料、辅助材料,支付采购费用,这样,企业的资金便进入供应过程,资金便由货币资金变为储备资金。

第二阶段,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如房屋、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对劳动对象如原材料、辅助材料等进行加工,成为劳动产品。这样,企业的资金便由供应过程进入生产过程,资金由储备资金变为生产资金、在产品资金、半成品资金和成品资金。

第三阶段,在企业的销售过程中,企业出售产品而取得销售收入,收回货币资金。企业在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中耗费的成本,均通过取得销售收入而获得补偿。在销售过程中,资金由成品资金又变为货币资金。但此项收回的货币资金,既包括劳动耗费(含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的收回,还应包括生产经营所取得的利润和应交的税金。

企业的经营资金,在再生产过程中,首先以货币资金的形态进入供应过程;其次以储备资金的形态进入生产过程;再其次,以成品资金的形态进入销售过程;最后,通过出售产品,将成品资金变为货币资金:这就是资金循环。由于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是不断进行的,于是,企业再将货币资金购买材料,使资金再次进入供应过程。这样,企业的资金又进入下一次的循环。如此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资金循环,便形成资金周转。

企业的资金的具体表现形态是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是资金的占用。

权益说明企业资金取得的渠道,权益是资金的来源,权益是所有者权益。权益分为债权人权益(负债)和投资人权益(股东权益)。

资产和权益是资金的两个方面,企业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同时就有一定数量的权益。所以,∑资产=∑权益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5]

资金运动也是如此。资金占用——资产和资金来源——权益,是资金运动在一定时点处于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另一方面,资金的循环和周转、资金的耗费和收回、资金的投入(筹资)和退出、资金的投出(投资)和收回,是资金运动在一定期间处于显著地变动的状态。

《准则》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二十条规定:“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①资产负债表;②利润表;③现金流量表;④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⑤附注。”

如上所述,①资产负债表应更新为资产权益表,④所有者权益应更新为投资人权益。

企业编制的资产权益表,报告企业在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在特定时点上处于相对地静止的状态。企业编制的利润表,报告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在特定的会计期间内处于显著地变动的状态。

企业编制的现金流量表,报告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有关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量和流出量的信息。本表的现金流入小计和现金流出小计,反映企业在资金运动中的现金流量,体现现金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增减变化的数量,亦即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属于现金部分)在特定的会计期间内处于显著地变动的状态。另一方面,本表所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中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净额,亦即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在特定的时点处于相对地静止的状态。

资产权益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分别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三个财务报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配合,系统地、综合地、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资金运动,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分析、监督、考核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为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优良的会计信息,发挥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6]本文提出的会计恒等式的变革,以及相应的关于资产负债表的变革,正体现了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会计制度的变化、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无国界,学术研究也无国界。本文探讨的会计理论问题,一方面,要体现我国会计制度力求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以利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注意,通过我国的会计改革,还可以促进国际会计的改革,以利于共谋合作与发展。

本文关于更新会计恒等式和资产负债表的建议,涉及国际通用的基础会计理论。为此,迫切需要我国和国际会计界的专家、教授、学者和会计工作者共同关注,共同探讨,以便求得一个国际会计界公认的正确结论,从而推动会计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据以指导会计制度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国际会计》第209页至第211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王宗湖、夏贵华.《会计学原理》第21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金岳霖.《形式逻辑》第57页至第58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刘峰.《会计学基础》第26页上的图式作为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毛泽东选集》(袖珍本)第306页

[6]向在仁、阳正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第75页,成都出版社,1990年版

【来源:财刀网学员 512500201】

 
* 技术支持单位:浙江衡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