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之路——程序与实质的斗争
返回

曾几何时,我们国家最初的审计人员一般都是一些老的会计人员充任的,他们是在没有电脑、没有程序和相关标准的情况下认真地去通过针对性的检查和判断进行审计的。当然,在那个年代,会计业务和企业经营上的情况要相对简单一些,审计的理念也还没有当前这么复杂,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作为财会专家的老会计人员站在问题的对立面并运用专业的判断技术所检查得出的结果往往是令人信服的——直接、专业且针对性强。在那个年代,一个审计人员就是一片审计的天,什么合规性、绩效情况等都可以在他们的职业判断中体现出来。

审计的历史发展到当今,审计程序的制定、电脑工具的应用、底稿模式的推出等,无疑是让审计效率提高了,也把审计的综合性体现出来了。当然,审计的理念也有拓展,但值得一提的是:审计人员的综合判断能力却下降了——很多年轻的CPA对于自身的审计程序可能烂熟于胸,但对于审计对象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经营情况和财务内控情况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虽然过分追求程序的到位和完美,未必会导致职业判断能力的下降,但至少也算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影响因素之一。我们姑且以境外一些审计机构审计及其相关程序为例来看看审计程序与实质之间到底是怎样斗争的。境外的一些机构,他们往往吸收某些并非审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员来担任审计的助理,这些人电脑技术好、速度快,其遵循的往往就是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所制定的那些审计程序和底稿要求。从根本上看,他们就恰如医院的检查机器那般,做完了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后,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在沟通和交流方面非常生硬,对于内部实质性问题几乎是一无所知甚至笑话百出。从某些国外的审计程序和底稿看,境外的一些审计机构的程序往往能够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全面性,他们的程序面面俱到,像“探雷针”那般“一针一针”地戳下来;另一个是不偏题,即框架定了下来,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正是由于人员素质存在问题和其对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不了解或未能深入理解,两个相对应的问题也就出现了:一个就是“探雷针”戳下来后感觉到有问题了,却说不明白问题到底是什么,怎么去追查:另一个就是落于窠臼的程序往往忽视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他们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出现非常大的困难,同时,对于境内某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等问题,他们往往是以所谓的“国际标准”为借口来划定框框,而忽视了应该逐步到位和逐步向国际标准接轨的现实。

会计师与法律界之间的一个“对话”很令人深思,那就是程序到位与实质性损害的问题。法律界认为,虽然你的审计程序到位了,但只能算程序合法,如果造成了一些实质性的损害,责任是无法推卸的:会计界认为,程序是最基本的保证,是底线,我们无法保证企业行为的合法性,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负责。其实,这种争论恐怕不单单是为了各自的面子吧,更应该体现在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上——必须把自己的程序与实质性的风险判断结合起来。

【来源:中国会计报  摘编自中国会计视野论坛  作者:wanglun0826南极虎】

 
* 技术支持单位:浙江衡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