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国内网游巨头组成的德州扑克牌局里,在有竞争力的底牌和充足的筹码方面,盛大无疑都占得先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大鱼吃小鱼”、行业洗牌在所难免。
然而,眼看着巨人、九城这些对手手握资金蠢蠢欲动,精明的盛大担心的是,万一这些企业买到了好的团队和产品,将会对自己的老大地位形成威胁。
与其如此,不如先下手为强。利用一次绝佳的机会,盛大突然加大赌注,逼迫对手在看到最后的公共牌之前放弃屈服,无奈“弃牌”。
赌注背后
2007年7月,盛大以1亿元人民币收购成都锦天科技,该公司创始人——时年仅23岁的彭海涛一举成为亿万富翁。这一故事让众多网游业者热血沸腾。很多公司以此津津乐道:“锦天值一个亿,那么我的公司应该值多少?”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自己这样发问的时候,陈天桥正在暗中发笑,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与其说盛大买的是这家公司网游产品的未来几年收益,倒不如说是为竞争对手设立了一个很高的价格样本。”刘云(化名)是前盛大高层,他这样分析陈天桥的收购目的。
值得深思的是,锦天科技创始人彭海涛近日再度成为新闻人物。相关消息显示,其已于日前从盛大离职,在成都重新成立了一家网游公司自立门户。
实际上,盛大的付出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一位网游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收购的资金并非一次性支付,在收购合同中有很多苛刻的要求,通过对赌协议,即先期给一部分资金,并定下商业目标,视完成情况再进行下一步资金进入。达不到这些“对赌”协议,是不可能拿到外界盛传的1亿元人民币的。
在刘云看来,锦天科技根本不值1亿元,因为该公司研发精英早已被巨人网络挖走。对于一个只有产品没有团队的公司,很难获得后续的发展和盈利。
但这似乎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盛大以很小的成本做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即给收购定了一个很高的标尺。”一位网游业老总如是说。
大家认定了这是一个能够卖个好价钱的“暴利行业”。众多中小网游开发商坚信:“在从旧金山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头等舱坐满了要进军网络的VC风云人物。”
网游行业的后来者们一个个无比浮躁,认定自己的企业将有可能被这些VC看中。产生的结果是:企业没有生存问题出现的时候,不会考虑被收购,都期望与盛大、巨人比肩;想被收购的企业很可能是撑不下去了,而它们对于收购者而言,毫无价值。
一些风投界人士表示“不太愿意投资网游业,因为价格太高”,即使谈网游企业的收购项目,最后都因价格问题不欢而散。
据悉,目前国内网游公司自己的估算大多在十几倍以上。上述网游资深人士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10倍市盈率计算,意味着要用10年时间赚回投入。如锦天科技这样高达1亿元的投资,则需要每年税后净利润达1000万元,这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收购难举
盛大出此计谋的背景是,2007年下半年,网游行业掀起了第二轮上市热潮。
2007年7月26日,北京网游厂商完美时空正式登陆纳斯达克,融资总额为1.88亿美元;同年11月1日晚,巨人网络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上市首日开盘价18.25美元,融资总额突破10亿美元;次日,网龙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价13.18港元,以全数配售的形式发售1.08亿股,融资14亿港元。
谈到上市募得资金的用途,这几家公司都曾明确表示对收购的重视。网龙CEO刘路远曾透露,上市筹集资金的49%将用于收购或对外合作,以扩充本集团业务;巨人网络CEO史玉柱更是直言不讳:“我们的确会用一部分资金收购国内优秀的团队、优秀的项目,只要有好的我们一定会收购。”
这一切都让盛大感到紧张。这一行业历经10年发展,仍未出现垄断巨头,新企业不断涌现。如何保住自身地位是作为先行者的盛大最为关心的问题。
于是就有了高价收购锦天以及之后的“18计划”等——在刘云眼中,盛大以此狙击后来者不失为上上策。“大家都来收购,那么我就先来定个价,愿意买你就买去,只要你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货’,只要你的投资者通得过。”
在一个被盛大提高了收购门槛的行业,手握重金的网游新贵们却无从下手。急剧膨胀的网游业,他们已经很难以自己期望的价格买到合适的公司。
果不其然,两年过去了,网游业并购案并未如想象般风起云涌。无奈的史玉柱找不到价位合理的网游企业作为收购对象,只得将目光转向了社区类网站51.com。
对于网游并购落潮的局面,刘云称,盛大的“预谋”达到了。
“现在的资本市场情况也不好,大量资金收购会使企业后续压力很大。有收购实力和需求的大公司,也不敢贸然行事,还是握着现金比较安全。”上述网游资深人士这样分析。
他断言,价格障碍将导致许多大的公司很难并购国内网游开发商;而中小网游开发商过高估计自身,很可能导致无法坚守而夭折。
【来源:中国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