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大师介绍之——闫达五
返回

阎达五教授1929年12月生于山西祁县,1949年3月肄业于北平私立华北文法学院经济系,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夜大学。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人学建校至今,一直在本校工作,曾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等职务;其间,1960年至1963年曾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讲学两年有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间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二、三、四、五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国务院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委员,《会计研究》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成员,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1一4界委员,以及多个部广]、地区会计学会顾问和多所财经院校兼职教授。早在50年代,因力主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编写第一本中国化会计教材而闻名于中国会计界;80年代作为"管理活动论"会计学派创始人之一,对发展中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作出了重要贡献。1990 年被吸收为日本国际会计研究学会荣誉会员。

主要学术贡献:50年代,阎教授在全面研究苏联的会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经过艰苦努力,与已故的黄寿宸教授一起合作编写了建国后第一部我国自己编写并公开出版的《工业会计核算》教科书,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被许多高校作为教材使用。

80年代是阎教授学术生涯中的重要时期。作为会计管理活动论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在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又对会计作了科学的分类,提出会计按其服务对象,可分为宏观会计和微观会计,微观会计又可按其经营目标分为盈利组织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盈利组织会计按管理过程又可进一步分为预测决策会计、内部责任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这一系列学术思想在上述论著中均得到充分体现。阎达五教授继续深入研究,并于1985年和1987年分别出版了《会计理论专题》和《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两本专著,标志着会计管理理论初步形成。会计管理活动是相对于流行西方的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会计这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们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产生和发展的。从实践来看,会计工作的内容是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丰富起来的,这和经济工作的管理是分不开的。而会计工作中属于信息处理的内容,也是伴随着对会计信息反映的经济业务进行不同程度的管理活动而进行的。即使从现代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也可以找到足够的依据证明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因此,把会计这种社会现象看作一种管理工作或管理行为,比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立于管理活动之外的处理信息的技术方法更符合会计实践。会计管理活动论提出后,对中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工作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引起国外会计学者的注意,专门论述"管理活动论"的专著--《会计理论专题》已在日本翻译出版。

阎教授对学术界的另一贡献是关于会计准则的研究。早在1981年,阎教授就提出要制定一套会计核算标准以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并对此作过专门论述;1985年,在《经济效果专题》一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会计准则,同时提出中国的会计准则既存在概括性会计准则,也存在具体会计准则,这一观点已被我国进行的会计改革所证实;后来阎教授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文章,如《制定我国会计原则若干问题的研究》等。除此之外,阎教授还在社会会计、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会计电算化、金融业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学术活动:

阎达五教授创建了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并任第一届系主任,参与组建中国会计学会并任副会长,曾担任《会计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盛会计师事务所名誉董事长,而且还是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二至五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国务院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成员,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l-4界委员,以及多个部门、地区会计学会顾问和多所财经院校兼职教授。

早在50年代,因力主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编写第一本中国化会计教材而闻名于中国会计界;80年代作为“管理活动论”会计学派创始人之一,对发展中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作出了重要贡献。阎教授曾应邀到20多个省市讲学,并多次会见来访的国外专家。

1960年至1963年,阎教授作为中国专家赴越南讲学;1987年11月,阎教授应邀到日本参加日本国际会计研讨会,并在早稻田大学、亚细亚大学作学术报告。1990年被吸收为日本国际会计研究学会荣誉会员。

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推进了会计学术发展。为表彰阎达五教授所作的突出贡献,国务院1991年决定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进行奖励。

教学实践:

五十年来,阎教授培养了硕士9,博士30,在读博士后2,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专著近十部,可谓硕果累累。

研究的领域与方向:l、中国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的研究;2、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会计问题的研究;3、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的研究;4、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研究。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二、三、四、五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国务院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委员,《会计研究》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组成员,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1--4届委员,以及多个部门、地区会计学会顾问和多所财经院校兼职教授。

主要论著:《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会计学专业系列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会计学》教育部面向21 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资本管理论--控股公司资本控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高级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改革中的会计与审计论文集--闫达五、闫金锷教授论文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企业集团会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会计准则全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会计准则原理与实务》(科学普及出版社1993年版), 《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十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会计管理结构》(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社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会计理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工业会计核算》(中国民人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此外,发表论文100余篇。

主要学术贡献:作为会计管理活动论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于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又对会计作了科学的分类,提出会计按其服务对象,可分为宏观会计和微观会计,微观会计又可按其经营目标分为盈利组织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盈利组织会计按管理过程又可进一步分为预测决策会计、内部责任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这一系列学术思想在上述论著中均得到充分体现。会计管理活动论提出后,对中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工作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专门论述“管理活动论”的专著——《会计理论专题》已在日本翻译出版。

【来源:会计雅苑】

 
* 技术支持单位:浙江衡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