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王琴 第六章 营运资本管理

前面我们讨论了筹集资金、资本结构等长期财务决策。本章主要讨论短期财务决策,就是涉及一年或更短时间内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变化。如购买原材料、支付现金和获得销售款项等。而与短期财务决策紧密联系的就是“营运资本”。

第一节 营运资本概述

营运资本一词起源于一个古老的美国商贩,他用四轮马车装满货物,沿路贩卖。该商贩借款购买货物,然后出售这些货物来偿还银行贷款,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这些货物因为要“周转”以获取利润,就是“营运资本”投资,而借款就是“营运资本”筹资。现在的公司仍遵循这样的循环,该循环就是现金周转循环。

一、营运资本的概念

营运资本是指企业投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本,是企业流动资产减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即:

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这里的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1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使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负债是指需要在1年或1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如应付账款、应付薪酬、短期借款等。

营运资本管理是对企业流动资产及流动负债的管理。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拥有适量的营运资本,营运资金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润滑剂和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营运资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搞好营运资金管理,就必须解决好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企业应该投资多少在流动资产上,即资金运用的管理。它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存货管理。

第二,企业应该怎样来进行流动资产的融资,即资金筹措的管理。它包括银行短期借款的管理和商业信用的管理。

可见,营运资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金运用和资金筹措的管理。

二、营运资本的特点

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营运资本,必须研究营运资本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营运资本一般具有四个特点。

(一)短期性

企业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周转一次所需时间较短,一般会在1年或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收回,对企业影响时间比较短。根据这一特点,流动资产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一般可通过商业信用、银行短期借款等短期筹资方式加以解决。

(二)变动性

企业营运资本的实物形态是经常变化的。在循环周转过程中,经过供产销三个阶段,其占用形态不断变化,即以现金→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应收账款→现金的顺序转化。营运资本每次循环都要经过采购、生产、销售过程,表现为不同流动资产占用形态,为此,在进行流动资产管理时,必须在各项流动资产上合理配置资金数额,以促进资金周转顺利进行。

(三)灵活易变现

与长期筹资方式相比,营运资本的筹集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包括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券、商业信用、应付薪酬、应付票据等多种内外融资方式。流动资产一般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对企业应付临时性的资金需求有重要意义。

(四)波动性

随着企业供产销条件的变化,流动资产的占用数量也会时高时低,起伏不定,波动很大。季节性企业如此,非季节性企业亦如此。随着流动资产占用量的变动,流动负债的数量也会相应变动。

三、营运资金的管理原则

营运资金在企业的全部资金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周转期短、形态易变,所以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务看,财务经理的大量时间也都用于营运资金的管理。企业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1)认真分析生产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营运资金的需要量。企业营运资金的需要量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直接关系。当企业产销两旺时,流动资金会不断增加,流动负债也会相应增加;当企业产销量不断减少时,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也会相应减少。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应认真分析生产经营状况,采用一定的方法预测营运资金的需要数量,以便合理使用营运资金。

(2)在保证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节约使用资金。在营运资金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保证生产经营需要和节约使用资金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又要勤俭节约,挖掘资金潜力,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

(3)加速营运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营运资金周转是指企业的营运资金从现金投入生产经营开始,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又回到现金的过程。在保证资金需要及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加速资金的周转,可以达到降低资金占用量的目的,也就相应地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果。因此,企业应加速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的周转,以便用有限的资金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

(4)合理安排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保证企业有足够的短期偿债能力。流动负债是企业在短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而流动资产则是企业在短期内可以转化为现金的资产。如果企业的流动资产比较多,流动负债比较少,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反之,说明短期偿债能力较弱。但如果企业的流动资产太多,流动负债太少,可能是流动资产闲置或流动负债利用不足所致,对企业十分不利。不同类型的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有不同的适合比例。因此,企业在营运资金管理中,要合理安排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关系,以便既节约使用资金,又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

四、营运资本的周转

营运资本周转是指企业的营运资本从现金投入生产经营开始,到最终转化为现金为止的过程,即现金周转循环。

图6-1描绘了这一系列的经营活动。从存货采购到应收账款收现这段时间间隔形成了经营周期。而现金周期就是从现金支出到现金回收的时间间隔。

经营周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

现金周期=经营周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现金循环周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所需营运资金的数量。缩短现金周转期,能够减少所需营运资本的数量,增加公司的价值。一次性的现金流人和长期的营运资本的改善相结合会给公司增加真实的价值。

第二节 现金管理

现金是可以立即投人使用的交换媒介。它的首要特点是普遍的可接受性,即可以有效地立即用来购买商品、货物、劳务或偿还债务。因此,现金是企业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拥有足够的现金对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属于现金内容的项目,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各种形式的银行存款、银行本票和银行汇票。

有价证券是企业现金的一种转换形式。有价证券变现能力强,可以随时兑换成现金。企业有多余现金时,常将现金兑换成有价证券;现金流出量大于流入量需要补充现金时,再出让有价证券换回现金。在这种情况下,有价证券就成了现金的替代品。获取收益是持有有价证券的原因。从这种角度看,有价证券也是现金的一部分。

一、现金管理的目的

企业持有现金,主要是满足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一)交易性需求

交易性需求是指持有现金以便满足日常支付的需要,如用于购买材料、支付职工薪酬、交纳税款、支付股利等。企业每天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很少同时等额发生,保留一定的现金余额可使企业在现金支出大于现金收入时,不致中断交易。支付所需现金的数量,取决于其销售水平。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以及它们的差额,一般同销售量呈正比例变化。其他现金的收支,如买卖有价证券、购入机械设备、偿还借款等,比较难预测,但随着销售数量的增加,都有增加的倾向。

(二)预防性需求

预防性需求是指企业持有现金以应付意外事件所产生的现金需要。由于市场情形瞬息万变和其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企业通常难以对未来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作出准确的估计和预测。一旦企业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必然对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正常业务活动现金需要量的基础上,追加一定数量的现金余额以应付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的随机波动,是企业在确定必要现金持有量时应考虑的因素。企业为应付紧急情况所持有的现金余额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现金收支预测的可靠程度;二是企业临时融资的能力;三是企业愿意承担风险的程度。

(三)投机性需求

投机性需求是指企业持有一定现金以备满足某种投机行为的现金需要。企业为了抓住各种瞬息即逝的市场机会,获得较大的利益必然要准备一定的现金余额。投机动机只是企业确定现金余额时所需考虑的次要因素之一,其持有量的大小往往与企业金融市场的投资机会及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有关。

二、最佳现金余额的确定

现金是一种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又是一种盈利性最差的资产。现金过多会使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而现金太少又可能出现现金不足,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在确定现金余额(即最佳现金持有量)时,也存在风险与报酬的权衡问题。确定最佳现金余额的方法有现金周转模式、成本分析模式、存货模式和随机模式四种。

(一)现金周转模式

现金周转与营业过程有关。现金周转期是指从现金投入生产经营开始,到最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现金周转期大致会受到以下三个因素影响:

(1)存货周转期。存货周转期是指将原材料转化成产成品并出售所需要的时间。

(2)应收账款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是指将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即从产品销售到收回现金的时间。

(3)应付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是指从收到尚未付款的材料到支付欠款的时间。

现金周转期与以上三个周转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现金周转期确定后,便可以计算出最佳现金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例6-1】商运公司预计存货周转天数为130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40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50天,预计全年需要现金1080万元,求最佳现金余额。

现金周转模式的操作虽然比较简单,但该模式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未来年度的现金总需求应该能够根据产销计划比较准确地加以预计;其次,必须能够根据以往年度的历史资料测算出未来年度的现金周转期。

(二)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是指寻求持有现金的相关总成本最低的现金余额。企业持有现金的相关成本主要有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

1.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也称持有成本,是指因持有现金而放弃投资其他方面获得的收益。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企业的资金成本替代。假如某企业的资金成本为7%,每年平均持有现金135万元,则该企业每年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为9.45万元(135×7%)。现金持有越多,持有成本越高。企业为了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需要而持有一定量的现金,付出相应的机会成本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权衡得失,不能让机会成本代价太大而影响最佳收益的取得。

2.管理成本

企业持有现金将会发生管理费用,如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和安全措施费用等,这些费用是现金的管理成本。一般认为,管理成本是一种固定成本,在一定范围内与现金持有量之间无明显的数量关系。

3.短缺成本

短缺成本是指因缺乏必要的现金,不能应付业务开支所需,而使企业蒙受损失或为此付出的代价。现金的短缺成本与企业现金持有量成反比。现金持有量增加,短缺成本下降;现金持有量减少,短缺成本上升。

上述三项成本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就是最佳现金持有量。如果把以上三种成本线放到图6-2上,就能找出总成本最低的最佳现金持有量。

 如图6-2所示,现金持有成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持有现金不足的短缺成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持有现金的管理成本为一水平线。由此,持有现金的总成本线便是一条向下凹的抛物线,该抛物线的最低点即为持有现金的最低总成本点。超过这一点,持有成本上升的代价就会大于短缺成本下降的好处;在这一点之前,短缺成本上升的代价又会大于持有成本下降的好处。这一点在横轴上的量,即是最佳现金持有量。

【例6-2】某企业有A、B、C三种现金持有方案,各方案的持有成本按现金持有量的6%计算,其成本情况如表6-1所示。

将以上各方案的总成本进行比较,我们即可确定B方案的总成本最低,即当企业持有50000元现金时,其总成本最低,故应选择B方案。

(三)存货模式

根据以上成本分析,企业持有现金较多会降低短缺成本而增加机会成本;企业持有现金较少会减少机会成本而增加短缺成本。如果企业平时持有较少的现金,需要时通过出售有价证券换回现金,就既能满足现金需要,避免短缺成本,又能减少机会成本。因此,适当的现金和有价证券之间的转换,是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但如果经常进行大量的转换,就会加大转换交易成本。因此,可以应用存货模式来确定有价证券与现金的每次转换量。

确定现金最佳余额的存货模式来源于存货的经济批量模型,这一模式最早由美国学者威廉•鲍曼(W.J.Baumol)于1952年提出,故也称鲍曼模型。

在存货模式中,假设收入是每隔一段时间发生的,而支出则是在一定时期内平均发生的。在此时期内,企业可通过销售有价证券获得现金。如图6-3所示。

在图6-3中,假定公司的现金支出需要在某一时期(如1个月)内是稳定的,公司原有N元资金,当此笔资金在t1时用掉之后,出售N元有价证券补充现金;随后当这笔现金到t2时又使用完了,再出售N元有价证券补充现金,如此不断重复。

存货模式的目的是要求出使总成本最小的N值。现金余额总成本包括两个方面:

(1)现金机会成本。即持有现金所放弃的报酬,这种成本通常为有价证券的利息率,它与现金余额成正比例变化。

(2)现金交易成本。即现金与有价证券转换的固定成本,如经纪人费用、捐税及其他管理成本。这种成本只与交易的次数有关,而与持有现金的金额无关。

这种模式假设需用现金时,可以转换有价证券,所以不会出现现金短缺,因而不需要考虑现金的短缺成本。如果现金余额大,则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高,但交易成本可减少;如果现金余额小,则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低,但交易成本要上升。两种成本合计最低条件下的现金余额即为最佳现金余额。总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式中的TC代表总成本,b代表现金与有价证券的交易成本,T代表特定时间内的现金需求总额,N代表理想的现金转化数量(最佳现金余额),i代表短期有价证券利息率。

年总成本、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关系如图6-4所示。

图6-4中,TC是一条凹形曲线,可用导数方法求出最小值。

【例6-3】商运公司预计全年需要现金8000元,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为每次200元,有价证券的利息率为20%。则最佳现金余额为:

最佳现金余额为4000元,这就意味着公司从有价证券转换为现金的次数为2次(8000/4000)。

存货模式可以精确地测算出最佳现金余额和变现次数,表述了现金管理中基本的成本结构,它对加强企业的现金管理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以货币支出均匀发生、现金持有成本和转换成本易于预测为前提条件。因此,只有在上述因素比较确定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此种方法。

(四)随机模式

随机模式是在现金需求量难以预知的情况下进行现金持有量控制的方法。对企业来讲,现金需求量往往波动大且难以预知,但企业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和现金需求,测算出一个现金持有量的控制范围,即制定出现金持有量的上限和下限,将现金余额控制在上下限之内。当现金量达到控制上限时,用现金购入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下降;当现金量降到控制下限时,则抛售有价证券换回现金,使现金持有量回升。若现金量在控制的上下限之内,便不必进行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保持它们各自的现有存量。这种对现金持有量的控制,如图6-5所示。

 图6-5中,虚线H代表现金存量的上限,虚线L代表现金存量的下限,实线R代表最优现金返还线。从图6-5中可以看到,企业的现金存量(表现为现金每日余额)是随机波动的,当其达到A点时,即达到了现金控制的上限,企业应用现金购买有价证券,使现金回落到现金返还线(R线)的水平;当现金存量降至B点时,即达到了现金控制的下限,企业则应转让有价证券换回现金,使其存量回升到现金返回线R的水平。现金存量的上限H、现金返还线R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的b代表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i代表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δ2代表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方差(可根据历史资料测算)。而下限L的确定则要受到企业每日的最低现金需求、管理人员的风险承受倾向等因素的影响。

【例6-4】假定某公司有价证券的年利率为9%,每次固定转换成本为50元,公司认为任何时候其银行活期存款及现金余额均不能低于1000元,又根据以往经验测算出现金余额波动的标准差为800元。则最优现金返回线R、现金控制上限H为:

当公司的现金余额达到14737元时,应以9158元(14737-5579)的现金去投资于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回落到5579元;当公司的现金余额降至1000元时,则应转让4579元(5579-1000)的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回升到5579元。

随机模式建立在企业的现金未来需求总量和收支不可预测的前提下,因此计算出来的现金持有量比较保守。

以上各种计算模式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计算最佳现金余额,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可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另外,现金余额的多少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数学模型并不能把各种因素的变化都考虑进去,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还需财务管理人员根据经验加以确定。

三、现金的日常管理

企业在确定了最佳现金持有量后,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提高现金的管理效率。提高现金管理效率的方法一般包括加速现金回收、控制现金支出等。

(一)现金回收管理

为了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加速现金周转,企业应尽量加速账款的收回,即在不影响未来销售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加速现金的收回。企业加速收款的任务不仅是要尽量使顾客早付款,而且要尽量快地使这些付款转化为可用现金。为此,必须满足如下要求:①减少顾客付款的邮寄时间;②减少企业收到顾客开出支票与支票兑现之间的时间;③加速资金存入自己开户银行的过程。为达到这些要求,可以采用以下几项措施。

1.锁箱系统

锁箱系统也称邮政信箱法,是西方企业加速现金流转的一种常用方法。即通过承租多个邮政信箱来缩短从收到顾客付款到存入当地银行的时间的一种现金管理办法。采用锁箱系统的具体做法是:

(1)在业务比较集中的地区租用当地加锁的专用邮政信箱。

(2)通知顾客把款项邮寄到指定的邮箱。

(3)授权公司邮政信箱所在地的开户行,每天数次收取邮政信箱的汇款并存入公司账户,然后将扣除补偿余额后的现金及一切附带资料定期送往公司总部。

采用锁箱系统的优点是,客户将款项直接寄给客户所在地的邮箱,而不是企业总部,不但缩短了汇款的邮寄时间,还免除了公司办理收账、货款存人银行等手续。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因为被授权开启邮政信箱的当地银行除了要求扣除相应的补偿性余额外,还要收取办理额外服务的劳务费,导致现金成本增加。因此,是否采用锁箱系统,需视提前回笼现金产生的收益与增加的成本的大小而定。如果增加的费用支出比收益小,可以采用该系统;反之,就不宜采用。

2.集中银行

集中银行是指通过设立多个策略性的收款中心来代替通常在公司总部设立的单一收款中心,以加速账款回收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缩短从顾客寄出账款到现金收入企业账户这一过程的时间。集中银行的具体做法是:

(1)企业以服务地区和各销售区的账单数量为依据,设立若干收款中心,并指定一个收款中心(通常是设在公司总部所在地的收款中心)的账户为集中银行。

(2)客户将货款送到最近的收款中心而不必送到公司总部。

(3)收款中心将每天收到的货款存到当地银行,然后再把多余的现金从地方银行汇入集中银行(公司开立的主要存款账户的商业银行)。

设立集中银行主要有以下优点:①账单和货款邮寄时间可大大缩短。账单由收款中心寄发该地区顾客,与由总部寄发相比,顾客能较早收到;顾客付款时,货款邮寄到最近的收款中心,通常也比直接邮往总公司所需时间短。②支票兑现的时间可缩短。收款中心收到顾客汇来的支票存入该地区的地方银行,而支票的付款银行通常也在该地区,因而支票兑现较方便。

但集中银行也有如下缺点:①每个收款中心的地方银行都要求有一定的补偿余额,而补偿余额是一种闲散的不能使用的资金。开设的中心越多,补偿余额也越多。②设立收款中心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花费较多。所以,财务主管在决定采用集中银行时,一定不能忽略这两个问题。

【例6-5】某企业平均占用现金1500万元,企业现拟改变收账办法,采用集中银行方法收账。经测算,企业增加收款中心预计每年多增加9.5万元支出,但可提早收回货款,节约现金160万元,企业资金成本率为9.5%,问是否采用集中银行法。

企业采用集中银行法,可以从节约的资金中获得收益为:

       收益额=160×9.5%=15.20(万元)

       净收益=15.20-9.5=5.70(万元)

因为收益大于支出,故可以采用集中银行法。

3.其他方法

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采取电汇、大额款项专人处理、企业内部往来多边结算、集中轧抵、减少不必要的银行账户等方法加快现金回收。例如,对于金额较大的货款可采用直接派人前往收取支票并送存银行,以加速收款。另外,公司对于各银行之间以及公司内部各单位之间的现金来往也要严加控制,以防有过多的现金闲置在各部门之间结转。

(二)现金支出管理

企业在付款时,若能有效控制现金支出,同样可以带来大量现金结余。控制支出的目的是在不损害企业信誉的前提下,应尽量延缓现金支出的时间。控制现金支出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力争现金流入与流出同步。如果企业能使其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发生的时间趋于一致,就可以使其所持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最低水平。

(2)利用现金浮游量。从企业开出付款票据,收款人收到票据并到银行办妥进账手续,至银行将款项划出企业账户,中间需要一段时间。现金在这段时间的占用称为现金浮游量。在这段时间里,尽管企业已开出了付款票据,仍然可以动用在结算存款账户上的这笔资金。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现金浮游量时,一定要控制好使用时间,否则会发生银行存款的透支。

(3)推迟付款。推迟货款的支付是指企业在不影响其商业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时间,充分运用供应商所提供的信用优惠,在信用期的最后一天支付款项。若对方还提供了现金折扣,还需要权衡折扣优惠与现金占用之间的利弊得失。

另外,汇票代替支票、透支、使用零余额账户、改进工资支付模式等也能有效控制现金支出。

第三节 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广,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越来越多,已成为营运资本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与成本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对外赊销产品、材料、提供劳务等而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商品与劳务的赊销与赊购在强化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扩大销售、增加收益、节约存货资金占用以及降低存货管理成本方面有着其他任何结算方式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相对于现销方式,赊销毕竟意味着应计现金流入量与实际现金流入量时间上的不一致,所以产生拖欠甚至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自然也比较高。因此,企业应在发挥应收账款强化竞争、扩大销售功能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减少坏账损失与管理成本,提高应收账款投资的收益率。

(一)应收账款的功能

应收账款的功能是指它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增加销售的功能。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是促进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进行赊销的企业,实际上是向顾客提供了两项交易:一是向顾客销售产品;二是在一个有限的时期内向顾客提供资金。虽然赊销仅仅是影响销售量的因素之一,但在银根紧缩、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的情况下,赊销的促销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在企业销售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时,赊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减少存货的功能。应收账款的增加意味着存货的减少,存货的减少可以降低存货的储存费用、保险费用和管理费用等。并且,存货的减少将增大企业的速动资产,提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修饰企业的财务指标。

(二)应收账款的成本

企业在采用赊销方式促进销售的同时,会因持有应收账款而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即为应收账款的成本。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1.机会成本

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因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而丧失投资于其他方面获得的收益。这一成本的大小一般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即应收账款投资额)、资金成本率有关。其计算公式为:

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资金成本率

式中的资本成本率一般可按有价证券的利息率计算。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可按下列步骤计算:

(1)计算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2)计算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其计算公式为:

在上述分析中,假设企业的成本水平保持不变(即单位变动成本不变,固定成本总额不变),随着赊销业务的扩大,只有变动成本随之上升。

【例6-6】假设某企业预测的年度赊销额为3600万元,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为54天,变动成本率为60%,资金成本率为12%,则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为:

计算结果表明,企业投放324万元(3600÷360×54×60%)的资金可维持3600万元的赊销业务,相当于垫支资金的11倍之多。这一较高的倍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收账款的收账速度。在正常情况下,应收账款收账天数越少,一定数量资金所维持的赊销额就越大;应收账款收账天数越多,维持相同赊销额所需要的资金数量就越大。而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资金的多少。

2.管理成本

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是指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而耗费的开支,主要包括对客户的资信调査费用、收集各种信息费用、账簿的记录费用、收账费用和其他费用。

3.坏账成本

应收账款基于商业信用而产生,存在无法收回的可能性,由此给应收账款持有者带来的损失,即为坏账成本。坏账成本一般与应收账款数量成正比,即应收账款越多,坏账成本也越大。基于此,为规避发生坏账成本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应合理提取坏账准备。

二、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

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高应收账款投资效益的重要前提。信用政策即应收账款的管理政策,是指企业对应收账款投资进行规划与控制而确立的基本原则与行为规范,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部分内容。

(一)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指由企业制定的评价客户信用质量的尺度,代表企业愿意承担的最大的付款风险的余额。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作为判别标准。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好坏账损失率低的顾客给予赊销,则虽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样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甚至会使销售量减少,不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相反,如果信用标准较宽,虽然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但同时也会导致坏账损失风险加大和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增加。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二)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指企业要求顾客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指企业为顾客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指顾客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指在顾客提前付款时给予的优惠。例如,账单中的“2/10,n/30”就是一项信用条件,它规定如果在发票开出后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现金折扣;如果不想取得折扣,这笔货款必须在30天内付清。在这里,30天为信用期限,10天为折扣期限,2%为现金折扣率。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额外的负担,如增加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

(三)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信用条件被违反时,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策略,可以为企业尽快回收大量现金,加速应收账款的周转,减少资金的占用,减少坏账费用;同时企业也要付出不少的收账费用,甚至影响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因为许多客户并不愿意同收账公司打交道。企业必须在收账政策能够带来的成本效益中权衡分析,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

一般而言,收账费用支出越多,坏账损失越少,但这两者并不一定存在线性关系。通常情况是:①开始花费一些收账费用,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有小部分降低;②收账费用继续增加,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明显减少;③收账费用达到某一限度以后,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的减少就不再明显了,这个限度称为饱和点。在制定收账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以便作出正确的选择。收账费用与坏账损失的关系如图6-6所示。

【例6-7】商运公司预测的2008年度赊销额为3600万元,其信用条件是:“n/30”,变动成本率为70%,资金成本率为20%。假设公司收账政策不变,固定成本总额不变,该公司准备三个方案:A方案维持“n/30”的信用条件,收账费用为20万元;B方案将信用条件放宽到“n/60”,销售收入将增加20%,增加的销售收入中将发生坏账损失2%,但为了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决定给对方"2/10,1/20”的现金折扣,估计约有60%的客户(按赊销额计算)会利用2%的折扣,20%的客户将利用1%的折扣,收账费用为40万元;C方案将信用条件放宽至 “n/90”,销售收人将增加40%,增加的销售收入中将发生8%的坏账损失,为了加速回收,决定给对方“3/20,1/30”的现金折扣,估计约有70%的客户(按赊销额计算)会利用3%的折扣,15%的客户将利用1%的折扣,收账费用为86万元。根据以上资料计算的各种指标如表6-2所示。

根据表6-2中的资料可知,在这三个方案中,B方案的获利最大,比A方案增加126.16万元,比C方案增加9.48万元,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应选择B方案。

三、应收账款日常管理

信用政策建立以后,企业要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控制工作,进行信用调査和信用评价,以确定是否同意顾客赊欠货款。当顾客违反信用条件时,还要做好账款催收工作。

(一)客户的信用调查

对顾客的信用进行评价是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正确地评价顾客的信用状况,才能合理地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要想合理地评价顾客的信用,必须对顾客信用进行调査,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信息调査有直接调査和间接调査两类。

1.直接调查

直接调查是指调查人员与被调査单位接触,通过当面采访、询问、观看、记录等方式获取信用资料的一种方法。直接调査能保证收集资料的准确和及时性,但若不能得到被调查单位的合作,则会使调査资料不完整。

2.间接调查

间接调査是指以被调查单位及其他单位保存的有关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基础,通过加工整理获得被调査单位信用资料的一种方法。这些资料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报表。有关单位的财务报表是信用资料的重要来源。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基本上能掌握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

(2)信用评估机构。许多国家都有信用评估的专门机构,定期发布有关企业的信用等级报告。例如,杜恩和布瑞德思特公司就是美国一家著名的信用评估机构。

我国的信用评估机构目前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独立的社会评估机构,它们只根据自身的业务吸收有关专家参加,不受行政干预和集团利益的牵制,独立自主地开办信用评估业务;第二种是行政银行组织的评估机构;第三种是商业银行组织的机构,由商业银行组织专家对其客户进行评估。

在评估等级方面,目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采用三类九级制(即把企业的信用情况分为AAA、AA、A,BBB、BB、B,CCC、CC、C三类九级,AAA为最优等级,c为最差等级);第二种采用三级制(即分成AAA、AA、A)。专门的信用评估机构通常评估方法专业,评估调査细致,评估程序合理,可信度较高。

(3)银行。银行是信用资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许多银行都设有信用部门,为其顾客提供服务。但银行的资料一般仅愿意在同业之间交流,而不愿向其他单位提供。因此,如外地有一笔金额较大的交易,需要了解顾客的信用状况,最好通过当地开户银行向其征询有关客户信用资料。

(4)其他。如财税部门、消费者协会、工商管理部门、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证券交易部门等。另外,书籍、报刊、杂志等也可提供有关顾客的信用情况。

(二)顾客的信用评估

搜集好信用资料后,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并对顾客信用状况进行评估。评估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主要有5C评估法和信用评分法。

1.5C评估法

5C评估法是指重点分析影响信用的五个方面来评价顾客信用的一种方法。这五个方面英文的第一字母都是C,故称为5C评估法。这五个方面是: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情况(conditions)。

(1)品德。品德是指顾客愿意履行付款义务的可能性。顾客是否愿意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归还货款,直接决定着账款的回收速度和数量。品德因素在信用评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

(2)能力。能力是指顾客偿还货款的能力。这主要根据顾客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状况来判断。

(3)资本。资本是指一个企业的财务实力状况,这主要根据有关的财务比率进行判断。

(4)抵押品。抵押品是指顾客能否为获取商业信用提供担保资产。如有担保资产,则对顺利收回货款比较有利。

(5)情况。情况是指一般的经济情况对企业的影响,或某一地区的一些特殊情况对顾客偿债能力的影响。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便基本上可以判断顾客的信用状况,为最后决定是否向顾客提供商业信用做好准备。

2.信用评分法

信用评分法是指先对一系列财务比率和信用情况指标进行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顾客综合的信用得分,并以此进行信用评估的一种方法。进行信

用评分的基本公式为:

式中的Y代表某企业的信用评分,代表事先拟定的对第i种财务比率和信用品质进行加权的权数(∑a1=1),xi代表第i种财务比率或信用品质的评分。

现以商运公司的相关资料来说明这种方法,如表6-3所示。

 表6-3中,第(1)栏是根据收集来的资料对其分析后确定的;第(2)栏是根据第(1)栏的资料确定的;第(3)栏是根据财务比率和信用品质的重要程度确定的。使用信用评分法进行信用评估时,得分80分以上者,说明其信用状况良好;得分在60~80分之间,信用状况一般;得分在60分以下,则说明信用状况较差。

(三)收账管理

收账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收账管理应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

催收账款的程序一般是:信函通知,电话催收,派员面谈,法律行动。当顾客拖欠账款时,一般先给顾客一封有礼貌的付款通知函;接着,可寄出一封措辞较直率的信件;进一步则可通过电话催收;若再无效,企业的收账员可直接与顾客面谈,协商解决;如果谈判不成,就只好交给企业的律师采取法律行动。

2.确定合理的收账方法

顾客拖欠的原因可能比较多,但可概括为无力偿还和故意拖欠两类。

(1)无力偿还。无力偿还是指顾客因经营不善,财务出现困境,没有资金偿付到期债务。对这种情况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顾客确实遇到暂时困难,经过努力可以东山再起,企业应帮助顾客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较多欠款。如果顾客遇到严重困难,已达到破产界限,不可能起死回生,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债权较多的清偿。

(2)故意拖欠。故意拖欠是指顾客虽有能力付款,但为了其利益,想方设法拖延付款。遇到这种情况,则需要确定合理的收账方法,如讲理法、恻隐战术、激将法等以便收回欠款。

(四)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尚未超过信用期,有的则已逾期拖欠。一般来讲,逾期拖欠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坏账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进行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是提高应收账款收现率的重要环节。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就是考察研究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即各账龄应收账款的余额占应收账款总计余额的比重。

【例6-8】已知商运公司的账龄分析表如表6-4所示。

 表6-4表明,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中,有60万元尚在信用期内,占全部应收账款的60%。过期数额40万元,占全部应收账款的40%,其中逾期在1、2、3、4、5、6个月内的,分别为10%、6%、4%、7%、5%、2%。另外有6%的应收账款已经逾期6个月以上。此时,企业应分析逾期账款具体属于哪些客户,这些客户是否经常发生拖欠情况,发生拖欠的原因何在。一般而言,账款的逾期时间越短,收回的可能性越大,即发生坏账损失的程度相对越小;反之,收账的难度及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对不同拖欠时间的账款及不同信用品质的客户,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法,制定出经济可行的不同收账政策、收账方案;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需提前有所准备,充分估计这一因素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对尚未过期的应收账款,应适当地管理与监督,以防发生新的拖欠。

通过应收账款账龄分析,不仅能提示财务管理人员应把过期款项视为工作重点,而且有助于促进企业进一步研究与制定新的信用政策。

(五)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分析

由于企业当期现金支付需要量与当期应收账款收现额之间存在着非对称性矛盾,并呈现出预付性与滞后性的差异特征,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对应收账款收现水平制定一个必要的控制标准,即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

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是为适应企业现金收支匹配关系的需要所确定出的有效收现账款应占全部应收账款的百分比,是两者应当保持的最低比例。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的其他稳定可靠现金流入总额是指从应收账款收现以外的途径可以取得的各种稳定可靠的现金流人数额,包括短期有价证券变现净额、可随时取得的银行贷款额等。

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指标反映了企业在既定会计期间,预期现金支付数额扣除各种可靠、稳定性来源后的差额,必须通过应收账款有效收现来弥补的最低保证程度。其意义在于:应收款项未来是否可能发生坏账损失对企业并非最为重要,更为关键的是实际收现的账项能否满足同期必需的现金支付要求,特别是满足具有刚性约束的纳税债务及偿付不得展期或调换的到期债务的需要。

企业应定期计算应收账款实际收现率,看其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控制标准,如果发现实际收现率低于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应査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确保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满足同期必需的现金支付要求。

(六)应收账款保理

应收账款保理是企业将赊销形成的未到期应收账款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转让给保理商(如银行),以获得其流动资金的支持,加快资金的周转。应收账款保理,其实质是利用未到期应收账款这种流动资产作为抵押获取银行短期借款的一种方式。对于不易获得银行贷款的中小微企业,通过保理业务融资可能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同时,保理业务可以使企业从应收账款管理中解脱出来,将其交给专业的保理商,能提髙管理效率,减少坏账损失,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第四节 存货管理

一、企业储备存货的动因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生产或销售而储备的物资,主要有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库存商品等。企业的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通常约为40%~60%。

企业储备存货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是生产中必需的物资资料。为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必须适当地储备一些材料。存货在生产不均衡和商品供求波动时,可起到缓解矛盾的作用。即使生产能按事先规定好的程序进行,但要每天都采购材料也不现实,经济上也不一定合算。所以,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必须存储适当的原材料。在产品也因同样原因需要保持一定的储备。

(2)增加生产经营弹性。原材料存货可以增加企业采购弹性,如果没有原材料存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必须严格地与生产保持高度一致;处于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存货有助于企业的生产协调与资源利用;产成品存货可以使企业在生产安排和市场营销方面具有弹性。

(3)降低产品成本。一般来讲,零购物资的价格往往较高,而大批购买物资在价格上常有优惠。但是,过多的存货需要占用较多的资金和承担较多的资金成本,并且会增加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和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

企业持有充足的存货,不仅有利于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能为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提供较大的机动性,避免因存货不足带来的机会损失。然而,存货的增加必然要占用更多的资金,将使企业付出更大的持有成本(即存货的机会成本),而且存货的储存与管理费用也会增加,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在存货的功能(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利弊权衡.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它们的最佳组合,成为存货管理的基本目标。

二、存货储备成本

为充分发挥存货的固有功能,企业必须储备一定的存货,但也会由此而发生各项支出,这就是存货成本。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一)取得成本

取得成本是指为取得某种存货而发生的成本,通常用TC来表示。取得成本又可进一步分为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

1.订货成本

订货成本是指取得存货订单的成本,如办公费、差旅费、邮资、电报、电话等费用支出。订货成本中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如常设采购机构的基本支出等,称为订货的固定成本,用F1表示;另一部分与订货的次数有关,如差旅费、邮资等,称为订货的变动成本,每次订货的变动成本用K表示;订货次数等于存货年需求量D与每次进货量Q的比。订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2.购置成本

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一般用数量与单价的乘积来确定。如果年需要量用D表示,单价用U表示,则购置成本为DU。

订货成本加上购置成本,就等于存货的取得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二)储存成本

储存成本是指保存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存货占用资金应计的利息、仓库费用、保险费用、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等。通常用TCc表示。

储存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存货数量的多少无关,如仓库折旧、仓库职工的固定工资等,用F2表示。变动成本与存货的数量有关,如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的破损和变质损失、存货的保险费用等,其单位变动成本可用Kc表示。假设存货耗用均衡,则平均存货储存量为Q/2。其计算公式为:

(三)缺货成本

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包括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损失、产成品库存缺货造成的拖欠发货损失及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如果生产企业紧急采购代用材料解决库存材料中断之急,那么缺货成本表现为紧急采购代用材料多增加的购入成本。缺货成本用TCs表示。

如果用TC表示储备存货的总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企业存货管理的最优化,就是使TC值最小。

三、经济订货批量控制

(一)经济订货批量的基本模型

企业存货管理的最优化,就是要使存货总成本TC值最小。为此,需要通过合理的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使存货的总成本最低。使存货总成本最低的订货量叫作经济订货批量。有了经济订货批量,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最适宜的进货时间。

要确定经济订货批量的基本模型,需有以下几个假设条件:

(1)企业能够及时补充存货,即需要订货时便可立即取得存货。

(2)能集中到货,而不是陆续到货。

(3)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成本,TCs为零,因为良好的存货管理本身就不应该出现缺货成本。

(4)需求量稳定,并且能预测,即D为已知常量。

(5)存货单价不变,不考虑现金折扣,即U为已知常量。

(6)企业现金充足,不会因现金短缺而影响进货。

(7)所需存货市场供应充足,不会因买不到需要的存货而影响其他方面。

设立上述假设条件后,存货总成本的计算公式可以简化为:

当F1、K、D、U、F2、Kc为常量时,TC的大小取决于Q。为了求出TC的极小值,求TC对Q的导数得:

这一公式称为经济订货批量的基本模型,用此模型求出的每次订货批量,可使TC值达到最小。如图6-7所示。

这个基本模型还可以演变为其他形式:

【例6-9】商运公司每年耗用A种材料7200千克,该种材料单位成本50元,单位储存成本2元,一次订货成本为200元。则:

(二)经济订货批量的扩展模型

经济订货批量的基本模型是在各种假设条件下建立的,但现实中能够满足这些假设的情况很少。为使模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可用性,现放宽部分假设,同时改进模型。

1.再订货点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存货不能做到随用随时补充。因此,不能等存货用完了再去订货,而需要有一个提前期。在提前订货的情况下,企业再次发出订货单时尚有存货的库存量,称为再订货点。用R来表示。它的数量等于交货时间(L)和每日平均需用量(d)的乘积。其计算公式为:

R=L×d

【例6-10】商运公司正常交货期为10天,每日平均需用量为80件,则:

再订货点(R)=10×80=800(件)

即企业在尚存800件存货时,就应当再次订货,等到下批订货到达时(再次发出订货单10天后),原有库存刚好用完。在这种情况下,有关存货的每次订货批量、订货间隔时间等并无变化。也就是说,订货提前期对经济订货量并无影响。如图6-8所示。

2.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

经济订货批量的基本模型假设存货一次全部人库,故存货增加时存量变化为一条垂直的直线。事实上,各批存货可能陆续入库,使存量陆续增加。尤其是产成品入库和在产品转移,几乎总是陆续供应和陆续耗用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基本模型做一些修改。如图6-9所示。

设每批订货量为Q,每日送货量为P,故该批订货全部送达所需日数Q/P,称为送货期,设每日耗用量为d,故送货期内的全部耗用量为:

由于存货边送边用,所以每批送完时,最高库存量为:

这样,与订货批量有关的总成本为:

求TC对Q的导数得:

将Q代入上述TC公式,可得出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批量总成本:

【例6-11】根据[例6-9]资料,如果A材料每天到货50千克,每天耗用30千克,

则:

3.存在数量折扣条件

由于存在数量折扣,即大批量采购可享受价格优惠,所以每次订货数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单位采购成本的高低,从而影响全年采购成本总额。这样,存货的采购成本对于计算经济批量就是相关成本,全年存货相关总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存在数量折扣的经济订货量具体确定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经济订货批量基本模型确定经济订货批量。

第二步:计算按经济订货量进货时的存货相关总成本。

第三步:计算按给予数量折扣的订货量进货时的存货相关总成本。

第四步:比较不同订货数量的存货相关总成本。最低存货相关总成本对应的订货数量,就是实行数量折扣的最佳经济订货量。

【例6-12】商运公司全年需用B零件50000件,当采购量小于100件时,单价为100元,当采购量达到100件时,单价为96元,当采购量达到500件时,单价为92元,当采购量达到5000件时,单价为85元。每次订货的变动性订货成本为16元,每件B零件年均变动性储存成本为10元。计算最优采购批量及最小相关总成本。

(1)按照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确定经济订货量为:

对应单价为96元,相关总成本为:

(2)当订货量达到500件小于5000件时的相关总成本:

(3)当订货量达到500件时的相关总成本:

通过比较发现,批量为5000件时,相关总成本最低,所以最佳经济订货批量为5000件。

4.保险储备

经济订货批量的基本模型假定存货的供需稳定且确知,即每日需求量不变,交货时间也固定不变。实际上,每日需求量可能变化,交货时间也可能变化。按照某一订货批量和再订货点发出订单后,如果需求增大或送货延迟,就会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为防止由此造成的损失,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称为保险储备。保险储备正常情况下不动用,只有当存货过量使用或送货延迟时才动用。

如图6-8所示,在再订货点,企业按CT订货,企业在交货期内如发生延迟或需求增大,则可能发生缺货。为防止存货中断,再订货点应相应提高,即:

再订货点=交货时间×日需求量+保险储备=L×d+B

式中的B代表保险储备。

建立保险储备,可以使企业避免缺货或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但存货的平均储备量加大却使储备成本升高。研究保险储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合理的保险储备量,使缺货或供应中断造成的损失和储备成本之和最小。一般可先计算各不同保险储备量的总成本,然后对总成本进行比较,选定其中最低的成本对应的保险储备量。

如果设与此有关的总成本为TCsb,缺货成本TCs,保险储备成本为TCb,则:

TCsb=TCs+TCb

设单位缺货成本为Ku,一次缺货量为S,年订货次数为N,保险储备量为B,单位储备成本为Kc,则:

TCs=Ku×S×N

TCb=B×Kc

TCsb= Ku×S×N+B×Kc

实际中,缺货量S具有概率性,其概率可根据历史经验估计得出;保险储备量B可选择而定。

【例6-13】假定某公司全年需要材料3600件,经济订货量为300件/次,则全年订货12次。订货点为100件,单位材料储存成本2元,单位材料缺货损失4元。在交货期内,生产需要量及其概率如表6-5所示。

则该公司最佳保险储备的计算如表6-6所示。

从表6-6中可以看出,当保险储备为20件时,缺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之和最低,即总成本为44.8元。因此,企业应该选择保险储备为20件。

四、ABC控制法

ABC控制法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于19世纪首创的,以后经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已广泛用于存货管理、成本管理和生产管理。对于一个一般企业来说,存货项目都很多。在这些项目中,有的价格高,有的价格低,有的数量庞大,有的寥寥无几。如果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对每一种存货都进行周密规划,严格控制,就抓不住重点,不能有效地控制主要存货资金。ABC控制法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来的重点管理方法。运用ABC控制法控制存货资金,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1)计算每一种存货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年)的资金占用额。

(2)计算每一种存货资金占用额占全部资金占用额的百分比,并按大小顺序排列,编成表格。

(3)根据事先测定好的标准,把最重要的存货划分为A类,把一般存货划分为B类,把不重要的存货划分为C类。

(4)对A类存货进行重点规划和控制,对B类存货进行次重点管理,对C类存货只进行一般管理。

把存货分成A、B、C三类,目的是对存货占用资金进行有效管理。A类存货品种虽然较少,但占用资金多,应集中主要力量管理,对其经济批量要进行认真规划,对这类存货的收入、发出要进行严格控制;C类存货虽然种类繁多,但占用资金不多,这类存货的经济批量可以凭经验确定,不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管理;B类存货介于A类存货和C类存货之间,也应给予相当的重视,但不必像A类存货那样进行严格的控制。

五、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

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Just in time,简称JIT),又称零库存,最早是由日本丰田公司提出并应用于实践。它的基本原理是:原材料只有在使用前才从供应商那里进货,从而将原材料的库存降到最小;只有客户出现需求时才开始生产,产品生产后马上交付客户,从而避免产成品库存。该系统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需要与材料物资供应之间实现同步,使物资传送与作业加工速度处于同一节拍,最终将存货降低到最小限度,甚至零库存。显然,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需要的是稳定而标准的生产程序以及供应商的诚信。否则,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导致整个生产线的停止。适时制库存控制系统进一步的发展已应用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集开发、生产、库存和分销于一体,可大大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效率。

第五节 流动负债管理

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经常是不稳定的,通常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或波动性。当企业预测未来资金的需求将增加时,或者由于经营活动具有周期性季节性而出现资金需求时,短期筹资是解决这些资金需求的很好途径。短期资金筹集是指筹集偿还期限在1年内或长于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的资金的行为。企业通常以短期资金的筹集来融通所临时增加的流动资产投资的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短期筹资方式筹措的资金,就形成了企业的流动负债。因而,短期筹资管理就是对企业的流动负债进行管理,对企业的流动性和营运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短期筹资特点

与长期筹资相比,短期筹资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1.筹资速度快

短期筹资速度要明显快于长期筹资。在长期借款、发行债券等长期筹资情况下,从申请到取得资金,通常要有许多环节和手段,贷款人或其他有关方面要对借款企业进行详细的信用审查与分析,从而耗时多、速度慢。而在短期筹资中,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项目均在发生购货行为时自然形成,速度较快;即使从银行取得借款,银行也会很快办理有关手续,因为银行只考虑企业目前的偿债能力。

2.筹资比较灵活

长期筹资一旦确定,其金额和时间很难调整,而且在借款合同中有许多限制条件。但是各种短期筹资方式限制条件较少,而且企业还可根据需要来确定筹资的额度和期间,因而灵活性强。

3.筹资成本较低

由于短期筹资的期限比长期筹资的期限短,通常短期借款的利率要低于长期借款的利率。

4.筹资风险较大

上述几个特点决定了短期筹资在某些方面体现出了高于长期筹资的风险。首先,短期筹资需要不断地取得和偿还,因而使得其利率处于不断波动状态,受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大,不能像长期筹资那样被固定在一定的利率水平上;其次,因为短期筹资需要在短期内及时偿还,如果企业短期债务较多,就会出现清偿困难,一旦缺乏足够的现金资源偿还债务,就会引起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总之,企业应根据短期筹资方式的优缺点以及本身的实际情况和管理当局的管理意愿,来确定短期筹资的利用规模。通常情况下,短期筹资在全部筹资结构中不应当成为主要的成分,因为它解决的是企业的短期的、临时的、暂时性的资金需求,与其还款时间较短的特征紧密配合。如果将短期筹资方式运用于长期资金占用上,成为企业主要的筹资途径,则会使投、融资之间现金流量的相互配合成为不可能,严重者会导致重大财务危机,危及企业的生存。

二、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含义

商业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商业信用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是所谓的“自发性筹资”。它应用非常广泛,是企业与企业或个人之间的一种直接信用关系,在短期负债筹资中占很大比重。

商业信用是由商品交易中货币形态的资金运动和实物形态的资金运动相分离产生的,是企业的一项“自然”短期资金来源。一般来说,只要企业从事赊购赊销业务,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由商业信用形成的短期资金。而且,商业信用形成的短期资金通常在数量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呈正比,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在销售额增加的同时,其购货额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所利用的商业信用也将随之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是企业最重要的一项短期资金来源,其数额远高于银行短期借款。在西方某些国家,企业的应付账款平均余额能占到其流动负债的40%。

(二)商业信用的形式

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款项等。

1.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是指企业购买货物暂未付款而欠对方的账项,即卖方允许买方在购货后一定时期内支付货款的一种形式。对买方来说延期付款等于向卖方借用资金购进商品,可以满足短期资金的需要。而对卖方来说是利用这种形式进行促销。

应付款账可以分为免费信用、有代价信用和展期信用。免费信用,即买方企业在规定的折扣期内享受折扣而获得的信用;有代价信用,即买方企业放弃折扣付出代价而获得的信用;展期信用,即买方企业超过规定的信用期推迟付款而强制获得的信用。

(1)应付账款的成本。倘若买方企业购买货物后在卖方规定的折扣期内付款,便可以享受免费信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因为享受信用而付出代价。

【例6-14】商运公司按“2/10,n/30”的信用条件购入货物100万元。

如果该企业在10天内付款,便享受了10天的免费信用期,并获得折扣2万元(100×2%),免费信用额为98万元(100-2)。

如果买方企业放弃折扣,在10天后(不超过30天)付款,该企业便要承受因放弃折扣而造成的隐含利息成本。放弃现金折扣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这表明,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与折扣百分比的大小、折扣期的长短同方向变化,与信用期的长短呈反方向变化。可见如果买方企业放弃折扣而获得信用融资,其代价较高。只要公司筹资成本不超过36.73%,就应当在第10天付款。

然而,企业在放弃折扣的前提下,推迟付款的时间越长,其成本就会越小。如果企业延至40天付款,其成本计算为:

(2)利用现金折扣的决策。在附有信用条件的情况下,因为获得不同信用要负担不同的代价,买方企业便要在利用哪种信用之间作出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要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如果能以低于放弃折扣的隐含利息成本(实质上是一种机会成本)的利率借入资金,便应在现金折扣期内用借人的资金支付货款,享受现金折扣。

第二,如果折扣期内将应付账款用于短期投资,所得的投资收益高于放弃折扣的隐含利息成本,则应放弃折扣而去追求更高的收益。

第三,如果企业因缺乏资金而欲展延付款期,则需在降低了的放弃折扣成本与展延付款带来的信用损失之间作出选择。

第四,如果面对两家以上提供不同信用条件的卖方,应通过衡量放弃折扣成本的大小,选择信用成本最小的一家。如例[6-14]中,若有另外一家B供应商提出“1/20,n/30”的信用条件,则B供应商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为:

与例题中的信用条件相比,显然B供应商的信用成本较低,应该选择B供应商。

2.应付票据

应付票据是指企业根据购销合同进行延期付款的商品交易时,开出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其支付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可以带息,也可以不带息。商业票据不需要资产抵押,但对它的使用要求非常严格,一般公司的商业票据在其流动负债中只占较少的部分。商业票据是一种期票,对买方来说,是一种短期融资行为。商业票据的利率一般比银行借款利率低,且不用保持相应的补偿余额和支付协议费,所以商业票据的筹资成本低于银行借款成本。商业票据利率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信用程度,信用程度高,利率相对较低,反之则较高。但是商业票据到期必须归还,如果延期便要交付罚金,因而风险较大。

3.预收款项

预收款项是指卖方企业在交付货物之前向买方预先收取部分或全部货款的信用形式。对卖方来讲,预收款项相当于向买方借用资金后用货物抵偿。预收款项一般用于生产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的货物销售。

与应付账款相反,预收款项是买方向卖方提供商业信用,卖方利用买方的购货款作为自己的短期资金来源。但这种商业信用形式的应用是很有限的,通常只有在如下两种情况下可以利用预收款项作为短期资金来源:一是卖方提供的是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买方会向卖方预付订货款,以便能买到产品;二是卖方提供的是生产周期长、价值高的产品,卖方常常要求买方预付部分货款,以解决生产资金占用过多问题,如建筑业和重型机器制造业、书刊报纸的征订等。

此外,企业还存在一些在非商品交易中产生的、自发性筹资的应付费用,属于企业应付未付的费用,如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付款等。应付费用使企业收益在前、费用支付在后,结算期固定,占用数量也比较固定,也称定额负债。应付费用占用的数额稳定,不需支付任何代价,是一项短期资金来源,相当于享用了收款方的借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需要。应付费用的期限具有强制性,不能由企业自由斟酌使用,但通常不需要花费代价。

(三)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缺点

1.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点

(1)取得简便、及时。商业信用筹资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容易取得。商业信用是随着商品交易自动产生的一种自然性资金来源,是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形式,不需办理任何手续,一般也不附加其他限制条件。

(2)使用灵活,有弹性。通过商业信用取得的资金可随购销额的变动而变

动,使用期限可由买卖双方约定,限制条件少。

(3)取得“便宜”,有时筹资成本为零。企业在取得商业信用时,无需花费筹资费用。如果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属下列情况之一,也不必支付资金占用费:一是没有现金折扣;二是使用不带息的票据;三是有现金折扣,但企业不放弃,而是利用现金折扣优惠。

2.商业信用筹资的缺点

商业信用的期限一般较短。就单笔交易所形成的商业信用而言,其信用其实是比较短的,应付账款的付款期一般短于2个月,应付票据的付款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如果企业放弃现金折扣,则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在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如果缺乏信誉感,容易造成企业之间的互相拖欠,影响资金周转。

三、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借款。短期借款作为一种短期资金来源,其重要性仅次于商业信用。它与商业信用提供的内部自生性资金不同,短期借款为企业提供的是一种外部资金。

(一)短期借款的种类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短期借款可按偿还方式的不同,分为一次性偿还借款和分期偿还借款;按利息支付方法的不同,分为收款法借款、贴现法借款和加息法借款;按有无担保,分为抵押借款和信用借款。我国目前的短期借款按照目的用途不同可分为若干种,主要有生产周转借款、临时借款、结算借款、科技开发贷款、专项贷款和卖方信贷等。企业在申请银行借款时,应根据各种借款的条件和自身的需要加以选择。

(二)短期借款的信用条件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银行发放短期借款往往附有一些信用条件。

1.信贷额度

信贷额度也称贷款限额,是借款人与银行在协议中规定的允许借款人借款的最高限额。银行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核准或调整信贷限额。通常在信贷限额内,企业可随时向银行申请借款。例如,银行核定某企业某一年内的信贷限额为100万元,那么该企业在这一年内如需要资金,可在限额内向银行申请借款,但累积的借款数额不能超过核准的信贷限额。若企业信誉下降、财务状况恶化,即使银行曾同意过按信贷限额提供借款,企业也可能得不到实际借款,而且银行并不承担法律责任。

信用额度贷款的最大优点是为企业提供了筹资弹性。一旦信用额度建立起来,企业就可在不超过信用额度内借款,而当企业资金增加时,也可随时还款,以免资金的闲置。

2.周转信贷协定

周转信贷协定也称循环贷款协定,是一种特殊的信用额度借款,它是银行向客户提供贷款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在协定有效期内和规定的最高限额内,借款企业可随时向银行提出借款要求,而且银行必须满足企业的借款要求。在银行资金紧张时,银行即使是从外部借入资金也要满足企业的借款要求。借款企业因为享有周转信贷协定规定的借款权利,也必须对周转信贷额度的未用部分付给银行一笔承诺损失费。

周转信贷协定与信用额度贷款相似,但它们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银行有法律义务遵守周转信贷协定并享有承诺费,而非正式的信用额度协议没有法律效力。

【例6-15】商运公司与银行商定的周转信贷额为1000万元,承诺费率为0.5%,借款企业年度内使用了800万元,余额为200万元。则借款企业应向银行支付承诺费的金额为:

承诺费=未使用的信贷额度×承诺费率=200×0.5%=1(万元)

3.补偿性余额

补偿性余额是银行要求借款人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款额的一定百分比(一般为10%~20%)计算的最低存款余额。补偿性余额有助于银行降低贷款风险,补偿遭受的贷款损失。但对借款企业来讲,补偿性余额则提高了借款的实际利率。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例6-16】商运公司按年利率8%向银行借款10万元,银行要求维持贷款限额20%的补偿性余额,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借款只有8万元,则该项借款的实际利率为: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补偿性余额存款账户中有利息收人的话,所取得的利息收人可以部分抵补贷款的利息支出,实际利率就低于计算结果。

鉴于补偿性余额的要求,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以满足支付需要时,应根据补偿性余额的比例和需要支付的资金额,确定应该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金额。向银行申请贷款额度的计算公式为:

如果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是名义利率的贴现贷款,向银行申请贷款额度的计算公式为:

【例6-17】商运公司准备从银行贷款10万元用于支付一笔材料款,银行的补偿性余额要求为20%,如果企业从银行取得的这笔贷款是名义利率为12%的贴现贷款,则应向银行申请的贷款额度为:

4.抵押借款

银行向财务风险较大的企业或对其信誉不好把握的企业发放贷款,有时需要有抵押品担保,以减少自己蒙受损失的风险。抵押借款是企业通过提供某种资产作为担保抵押给金融机构,以此获取一定数额短期贷款。抵押借款需要借贷双方签订抵押贷款合同,在合同中必须注明担保品的名称及有关说明。借款企业可以用自己拥有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存货或其他流动资产作为短期借款的抵押品。银行根据抵押品的账面价值来决定贷款的数额,一般为抵押品价值的30%~50%,主要取决于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和银行的风险偏好。通常担保品的价值越大,变现速度越快,银行贷款的风险就越小。企业向银行提供抵押品会限制其资产的使用和未来的借款能力。

抵押借款的资金成本通常高于非抵押借款,这是因为银行将抵押贷款视为一种风险贷款,因而收取较高的利息以作为其风险投资的报酬。另外,银行管理抵押贷款比管理非抵押贷款更为困难,往往会另外收取管理费用。因此,融资成本就会上升。

5.偿还条件

无论何种借款,一般都有规定还款的期限。如果到期无力偿还视为逾期贷款,银行将会加收罚息。贷款的偿还有到期一次偿还和在贷款期内定期(每月、季)等额偿还两种方式。企业不希望采用后种偿还方式,因为会提高借款的实际利率;而银行不希望采用前种偿还方式,因为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增加企业的拒付风险,同时会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银行有时还要求企业为取得借款而作出其他承诺,如及时提供财务报表、保持适当的财务水平等。如果企业违背所作出的承诺,银行可要求企业立即偿还全部贷款。

(三)借款利率和利息支付方式

1.借款利率

短期借款的利率多种多样,主要有优惠利率、浮动优惠利率和非优惠利率。优惠利率,即银行向财力雄厚、经营状况好的企业贷款时收取的名义利率,是贷款利率的最低限;浮动优惠利率,即随其他短期利率波动而浮动,随市场条件的变化而随时调整的优惠利率;非优惠利率,即银行贷款给一般企业时收取的高于优惠利率的利率,通常在优惠利率的基础上加一定的百分比。非优惠利率与优惠利率的差异,主要由企业的信誉、与银行的往来关系以及当时的市场信贷状况决定。

2.利息支付方式

短期借款的利息支付方式各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三种。

(1)利随本清法。利随本清法也称收款法,是在借款到期时向银行支付利息的方法。银行向工商企业贷款大多采用这种方法收息。采用这种方法,借款的名义利率等于其实际利率。

(2)贴现法。贴现法是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部分,在贷款到期时借款企业再偿还全部本金的一种计息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企业可利用的贷款额只有本金扣除利息后的差额部分,因此其实际利率高于名义利率。贴现贷款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例6-18】某企业从银行取得借款200万元,期限1年,名义利率10%,利息20万元。按照贴现法付息。企业实际可动用的贷款为180万元,则该项贷款的实际利率为:

(3)加息法。加息法是分期等额偿还贷款时采用的利息收取方法。在分期等额付息时,银行将名义利率计算的利息加到贷款本金上,计算出贷款的本利和,要求企业在贷款的期限内分期等额偿还。由于贷款分期均衡偿还,借款企业实际上只平均使用了贷款本金的一半,却支付了全部本金的利息,这样企业负担的实际利率就提高了近1倍。加息贷款实际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例6-19】商运公司借入(名义)年利率为12%的贷款20万元,分12个月等额偿还本息,该项贷款的实际利率为:

(四)短期借款筹资的优缺点

1.短期借款筹资的优点

(1)筹资速度快。企业获得短期借款所需时间要比长期借款短得多,因为银行发放长期贷款前,通常要对企业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査分析,花费较长时间。

(2)筹资弹性大。短期借款数额及借款时间弹性较大,企业可在需要资金时借人,在资金充裕时还款,便于企业灵活安排。银行资金充足,实力雄厚,能随时为用户提供充足的短期资金,从而满足企业的季节性、临时性的大量资金需求,特别是对于规模大、信誉好的企业更为方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以基本利率借入大量资金,这样的资本利率较低,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3)短期贷款的利率一般低于长期借款,资金成本较低。

2.短期借款筹资的缺点

(1)筹资风险大。短期资金的偿还期短,在筹资数额较大的情况下,如企业资金调度不周,就有可能出现无力按期偿付本金和利息,甚至破产。特别是在带有附加条件的情况下,更使风险加剧。

(2)与其他短期筹资方式相比,资金成本较高。虽然短期贷款的利率低于长期借款,但是比利用商业信用、商业票据筹资的成本都高。担保借款的筹资成本更高,除了支付利息费用外,还需支付担保物的管理费用等。尤其是在补偿性余额和附加利率情况下,实际利率通常高于名义利率。

(2)限制较多。银行对要求借款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后方可决定是否借款。有些银行为避免风险,对企业施加控制,要企业把流动比率、负债比率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4)使用期限短。短期借款筹集的资金使用范围有限,企业不能作为生产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

四、短期融资券

(一)短期融资券的含义

短期融资券是由企业发行的无担保短期本票。短期融资券发源于与商品和劳务交易相关联的商业票据。与商业票据不同的是,短期融资券是一种脱离了商品交易过程的商业票据,即公司不再是为了某一笔具体商品交易签发票据,而纯粹是为了筹措短期资金签发票据。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是一种单纯的债务、债权关系。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短期融资券有了很大发展,成为企业筹措短期资金的一个重要工具。

在我国,短期融资券是指企业依照《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的条件和程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交易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是企业筹措短期(1年以内)资金的直接融资方式。

(二)短期融资券的特征

我国短期融资券具有以下特征:

(1)发行人为非金融企业。

(2)它是一种短期债券品种,期限不超过365天。

(3)发行利率(价格)由发行人和承销商协商确定。

(4)发行对象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不向社会公众发行。

(5)实行余额管理,待偿还融资券余额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

(6)可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之间流通转让。

一般来讲,只有实力雄厚、资信程度很高的大企业才有资格发行短期融资券。在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必须符合《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发行条件。

(三)短期融资券筹资的优缺点

1.短期融资券筹资的优点

(1)筹资成本较低。在西方,短期融资券的利率加上发行成本通常要低于银行的同期贷款利率。因为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往往没有银行中介,节约了中介筹资费。但在我国,目前由于短期融资券市场.还不完善,因而有时会出现短期融资券的利率高于银行借款利率的情况。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其利率会逐渐接近银行贷款利率,直至略低于银行贷款利率.

(2)筹资数额比较大。一般而言,银行不会向企业发放巨额的短期借款,因此,银行短期借款常常面临着数额的限制,而发行短期融资券的数额往往较大,可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3)可以提高企业信誉和知名度。由于能在货币市场上发行短期融资券的都是著名的大公司,因而一个公司如果能发行自己的短期融资券,说明该公司有较好的信誉;同时,随着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公司威望和知名度也大大提高o

2.短期融资券筹资的缺点

(1)风险比较大。短期融资券到期必须归还,一般不会有延期的可能。如果到期不归还,会对企业的信誉等产生较严重的后果,因此,风险较大。

(2)弹性比较小。只有当企业的资金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才能使用短期融资券,如果数量较小,则会加大单位资金的筹资成本。另外,短期融资券一般不能提前偿还,即使企业资金比较充裕,也要到期才能还款。

(3)条件比较严格。并不是任何企业都能发行短期融资券,必须是信誉好、实力强、效益高的企业才能使用,而一些小企业或信誉不够好的企业则不可能利用短期融资券来筹集资金。

查看上一级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