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会计》——俞文青第四章 材料的核算
《施工企业会计》——俞文青
第四章 材料的核算
查找更多

第一节材料核算的意义和内容

材料是指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作为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在会计中,材料又称原材料,一般把作为劳动对象从矿山采掘的矿石、从原始森林采伐的原木等称为原料,把经过进一步加工的原料仍作为劳动对象的产品称为材料。材料和固定资产不同,它通常只能在一次施工生产过程中使用,并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大都变更或消失其原有物质形态,或将其本身的物质加到工程或产品的物质里去,因而大都将其价值一次转入工程和产品的成本中。施工企业施工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各种材料的使用和消费过程。为了保证施工生产过程不间断地进行,就需要做好材料的供应工作,及时补充施工生产中消耗的材料。

材料供应工作在保证施工需要的同时,还要注意储备资金的节约使用,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效果。在组织材料供应时,要少购勤进,以最少的储备量来保证施工的需要;要合理组织材料运输,就地取材,就近采购,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大量建筑材料和建设资金的情况下,用最少的材料储备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可以为国家腾出大量的建筑材料,以保证发展建设事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企业流动资金的浪费和积压,提高资金利用效果。一定的施工规模虽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储备来保证,但是这个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如果企业合理地组织材料供应工作,就有可能适当地压缩材料储备量,减少企业储备资金的占用额。因此,在材料供应和资金管理工作中,必须克服“宽打宽用”、“宁多勿少”等错误思想,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大搞修旧利废,加工改制,积极处理各种积压材料,加速流动资金周转。

材料核算是材料供应和资金管理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环节。认真做好材料核算工作,可以及时反映材料的采购、储备、保管和耗用情况,考核材料供应计划、材料储备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这对节约使用储备资金,降低工程、产品成本,发展建筑生产事业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材料的核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及时地反映材料采购情况,考核材料供应计划和用款计划的执行,促使企业不断改善材料采购工作,做到既保证施工生产需要,又节约使用采购资金,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2.正确及时地反映材料的收发和结存情况,考核材料储备定额的执行,防止材料超储、积压或储备不足等现象,不断加速材料储备资金周转。

3.反映和考核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促使企业节约使用材料,降低工程、产品的材料成本。

4.正确计算耗用材料的实际成本,分别按照用途计入工程和产品成本。

5.定期对材料的结存数量和质量进行清查盘点,查明盘点盈亏的原因,并对减值材料计提减值准备,按照规定作出处理,防止丢失和盗窃,确保材料的完整无缺,做到账、料、卡相符。

第二节材料的分类和计价

一、材料的分类

施工企业所需的材料,品种规格很多,性质和用途不一,而且存放地点分散,收发频繁,库存数量经常发生变动。为了加强材料管理和正确组织材料核算,必须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分类。

施工企业施工生产用的材料,按其在施工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主要材料、结构件、机械配件、其他材料等几类。

主要材料是指用于工程、产品并能构成工程、产品实体的各种材料,包括黑色及有色金属材料、木材、硅酸盐材料(即水泥、砖、瓦、石灰、砂、石等)、电器材料、建筑五金、化学油漆材料等。

结构件是指经过吊装、拼砌、安装即能构成房屋建筑物实体的各种金属的、钢筋混凝土的、混凝土的和木质的结构物、构件、砌块等。

机械配件是指用于机械设备维护修理的各种配件和零件,如齿轮、阀门、轴承等。

其他材料是指那些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并不构成工程、产品实体的各种材料,包括燃料、油料、饲料和润滑油、擦布、绳子等辅助材料。

材料的总分类核算,应在“原材料”科目中进行,并按照上述分类分别设置“主要材料”、“结构件”、“机械配件”和“其他材料”等二级科目。

在实际核算工作中,除了上述一次性消耗材料外,对于在施工中可以反复周转使用的周转材料,以及那些虽属劳动资料,但单位价值较低或使用时间较短而不列入固定资产的工具用具和劳保用品,也都将它们视同材料,分别在“周转材料”和“低值易耗品”中进行核算。

为了适应材料的实物管理和日常核算的需要,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还要按照各类材料的物理性能、技术特征、等级、成分、规格、尺寸等作进一步的明细分类。如对主要材料,可将它分为黑色金属材料类、有色金属材料类、木材类、硅酸盐材料类、电器材料类、小五金类、化学油漆类等。在黑色金属材料类下,又可分为圆钢、螺纹钢、方钢、扁钢、角钢、工字钢、槽钢、薄钢板、中厚钢板等品种。在圆钢之下,还可按其直径大小分为6毫米圆钢、7毫米圆钢等不同规格。

为了便于材料的保管和核算,除了对材料进行分类外,还须对各种材料按照类别、品种、名称、规格逐一进行编号,并规定各种材料的计量单位和材料的计划单价(通常即地区材料预算单价),编制“材料目录”,以供材料供应、保管、领用、核算各部门人员统一使用,避免类似材料的相互混淆,防止差错,并简化核算手续,提高工作效率。材料的编号,一般须意义明确、易于记忆并有伸缩性,以便在增加材料品种规格时随时调整。“材料目录”的格式如图表4-1所示。

二、材料的计价

所谓材料的计价,就是材料在核算时按照什么价格计算。施工企业的材料,应按实际成本计价。外购材料的实际成本,包括下列各项支出:

1.买价,包括材料的原价、供销单位的手续费和税金。购买材料时支付的税金,大都属于增值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在专用发票上另行注明。施工企业结算完工工程价款时应交的税是营业税属于价内税,无法将购料专用发票上的应交增值税从中抵扣。因此,施工企业在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应交增值税,应作为购料成本。

2.运杂费,包括自采购地点运到工地仓库(施工现场堆存材料的地点)前发生的包装、运输、装卸以及合理的运输损耗等费用(包装物的保证金或押金应予扣除,回收包装物的收入应冲减运杂费)。

3.采购保管费,包括材料供应部门和仓库(包括露天堆放场)为材料采购、验收、整理、保管、收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以及合理的保管损耗。

对于不能直接计入某一种材料的支出,要按照适当的标准分摊计入。

施工企业耗用所属内部独立核算的附属工业企业所生产的材料、构件,应以按照规定程序编制的产品价格或预算价格作为材料的买价。耗用所属辅助生产单位所生产的材料、构件,应以辅助生产单位的实际成本作为材料的买价。如果辅助生产单位平时按计划(预算)价格结转自制材料、构件成本,则应于月末算得实际成本后,再将实际成本与计划价格成本的差异进行结转。

计入工程和产品成本的材料费,必须按照材料实际成本计算,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材料的日常核算工作中,也一定要按实际成本计价。由于外购和自制的材料的实际成本,可能每批不同,如果材料日常核算也按照实际成本计价,那就需要逐批计算材料收发的单价,工作量很大。同时,就计划的考核和分析来说,按实际成本计算也不便于分析材料成本的价格差异和用量差异。因此,实际工作中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的大中型企业的材料的日常核算,可以按照计划价格(一般即地区材料预算价格)计价,于月末再计算计划价格成本和实际成本的价格差异,将计划价格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按计划价格组织材料收发的日常核算工作,有如下几方面的优点:

第一,可以大大简化材料日常核算工作。因为同一材料,不论每批购入价格是否变动,只按一个单价,因而在材料明细分类核算中,平时只要登记数量即可,同时也免去在每次购入材料时都要逐批计算单价的手续。在计算耗用材料的实际成本时,只要计算一下这个时期内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将它与计划价格成本比较,算出各类材料的成本差异率,乘以耗用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计算出耗用材料分摊的成本差异,就可算出耗用材料的实际成本。

第二,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和计划价格成本比较,可以确定价格方面的差异,反映材料采购业务的成果,考核供应部门的工作质量,如是否通过合理组织材料运输、就地取材、就近采购等措施来降低材料采购成本。

第三,耗用材料按计划价格计价,可以在和预算成本的对比中剔除价格差异因素,确定材料成本中的用量差异,考核各个施工生产单位对于耗用材料的节约和浪费情况。

为了考核各个施工单位施工活动的经济效益,使其成本不受材料价格因素的影响,各个施工单位的工程成本中的材料费,也可按照计划价格进行核算,材料成本差异可由公司或工程处集中核算。材料成本差异不论由施工单位核算,还是由公司或工程处集中核算,都要按月对工程成本中的材料计划价格成本进行调整。也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计算各项工程的实际成本,反映整个企业施工活动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材料采购的核算

一、材料采购的手续和凭证

材料的采购业务由供应部门负责。供应部门根据施工、生产单位按照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和材料消耗定额提出的需要量,结合材料的储备定额和库存情况,按期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和用款计划,作为采购材料的依据。为了保证材料的及时供应,明确购销双方的经济责任,还应与供应单位签订供销合同。会计部门要协助供应部门正确执行供应计划、用款计划和供销合同。

企业对于采购的材料,要根据供应单位的发票、运输机构的提货单、银行的结算凭证和运费账单等,办理材料验收入库和货款结算两方面的手续。

企业收到银行结算凭证和供应、运输机构的发票、账单、提货关购料凭证时,要由供应部门检查凭证所列的材料名称、规格、数量、单价和发货日期等是否与供应合同相符。在采用委托收款和托收承付结算方式时,要在托收承付结算凭证上,签注有关承付意见。对于货款计算错误、材料品种规格不合要求等的料款,应在承付期限内填写部分拒付或全部拒付的理由,由会计部门向银行出办理拒付手续。如核对无误同意承付,应将银行结算凭证、发票、账单等交会计部门办理料款结算手续。同时,供应部门还要填一式多份的“收料单”,将一份连同提货单通知运输部门办理提货手续,两份通知仓库部门准备验收材料,仓库部门收料并在收料明实收数量后,将其中一份送交会计部门。收料单的格式如图4-2所示。

如果发票、账单和银行结算凭证未到而提货单先到时,供应部门照常填制“收料单”,根据合同价格或计划价格填列暂估金额,通知运输部门和仓库办理收料手续,同时要催促供应单位尽快将发票、账单补来。

提货人员在提取材料时,如发现由于运输机构责任发生件数短缺、重量不足或破坏毁损时,要填制“短缺损坏清单”,由运输机构签证后,连同材料一起送交仓库。

对于质量、数量与供应单位发票不符的材料,要由仓库填制“数量质量不符通知单”,通知供应部门。供应部门应当根据运输机构签证的“短缺损坏清单”和仓库送来的“数量质量不符通知单”填制“赔偿请求单”,向运输机构和供应单位要求赔偿。

对于须经分次运交验收的大堆材料,如石子、黄砂、石灰、砖、瓦等,可在每次运到由仓库人员验收时,先在“验收记录”登记收入数量,待全部运到验收完毕后,再根据“验收记录”在“收料单”登记实收数量。

二、材料采购的总分类核算

材料采购的核算,就是企业生产储备的供应过程的核算,为了考核材料供应计划的执行情况,确定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并计算采购材料实际成本和计划价格成本的差异,在总分类核算上,要设置“物资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科目。

“物资采购”科目用以反映和考核材料采购资金支出情况,计算企业外购材料实际成本,考核采购业务的经营成果。该科目的借方登记企业所有外购并已验收入库的材料实际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和采购保管费,借方发生额表明企业本期发生的采购资金支出;贷方登记外购并已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借方和贷方的差额,就是购入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价格成本差异。如果借方大,表明材料采购成本超支;如果贷方大,表明材料采购成本节约。月末时,材料采购成本的超支或节约额应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或贷方。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以核算企业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价格成本的价格差异。科目的借方登记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价格成本的超支额。贷方登记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价格成本的节约额。发出材料所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从本科目的贷方转入各有关生产费用科目,超支额用蓝字结转,节约额用红字结转。从各材料科目转出发出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加或减材料成本差异后,就调整为实际成本。本科目的月末余额,为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科目月末余额加或减本科目的月末成本差异,就为库存材的实际成本。因此,“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是为调整各材料科目列的计划价格成本而设置的科目。

企业购入材料时,如果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要在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时,根据商业汇票和发票账单,作如下分录入账:

借:物资采购           136 000

  贷:应付票据             136 000

如果采用委托收款和托收承付结算方式,要在收到材料、承付料款时,根据结算凭证和发票账单金额记入“物资采购”科目的借方和“银行存款”科目的贷方。

如果采用其他结算方式或用现金购入零星材料时,应将结算凭证或发票账单金额记入“物资采购”科目的借方和“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现金”等科目的贷方。对于从发包单位或总包单位收入抵作备料款的材料,亦应视同采购材料,按照合同规定将料款记入“物资采购”科目的借方和“预收账款”科目的贷方。

在取得“收料单”时,要按计划价格成本记入“原材料”等有关材料科目的借方和“物资采购”科目的贷方:

借:原材料             140 000

  贷:物资采购             140 000

对于单独支付的运杂费,要根据运输机构运费账单等,记入“物资采购”科目借方和“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的贷方:

借:物资采购           6 160

  贷:银行存款等           6 160

在总公司没有设置地区建筑材料供应机构,而由施工企业自行采购材料时,往往需要设置一定规模的材料供应部门和仓库,这样,所发生的材料采购保管费数额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可设置“采购保管费”科目,并开设多栏式采购保管费明细分类账,按采购保管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办公费、差旅交通费、折旧费、修理费、低值易耗品摊销、物料消耗、劳动保护费、财产保险费、合同公证签证费、检验试验费(减检验试验收入)、材料整理及零星运费、材料盘亏及毁损、其他费用等明细项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企业发生上列各项材料采购保管费时,应自“原材料”、“应付工资”或“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或“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备用金”、“银行存款”、“现金”、“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等科目的贷方转入“采购保管费”科目的借方。月终再将应归本月采购材料负担的采购保管费自“采购保管费”科目的贷方转入“物资采购”科目的借方。

为了使年度内各月使用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分摊的采购保管费比较均衡,也可根据年度内预计的采购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额(或买价和运杂费的总额)和材料采购保管费计算的预定分配率来计算应计入各该月份(或各批)采购材料成本的采购保管费。

如某施工企业预计全年发生的材料采购保管费为488 000元,预计全年采购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为24 400 000元,则该年度:

采购保管费预定分配率=188 000÷24 400 000×100%=2%

如某月采购主要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为140 000元,则应分配主要材料的采购保管费为2 800元(140 000×2%),应将它自“采购保管费”科目的贷方转入“物资采购”科目的借方,作如下分录入账:

借:物资采购               2 800

  贷:采购保管费               2 800

如果材料日常收发是按计划价格计算的,材料采购保管费就可不必对各批采购材料进行分配,只要在月终一次计入各类物资采购明细分类账的合计栏内,用以计算各类材料实际成本合计即可。

“采购保管费”科目的月末余额,表示实际发生采购保管费与购保管费的差额,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要将它并入“待摊费用”或“预提费用”项目反映。当实际发生数大于分配数,“采购保管费”科目结有借方余额时,要将未分配数并在“待摊费用”项目反映;实际发生数小于分配数,“采购保管费”科目结有贷方余额时,要将多分配数并在“预提费用”项目反映。但在年度终了时,应将“采购保管费”科目的余额全部转入“物资采购”科目。

在总公司设有地区建筑材料供应机构,施工用主要材料大都有材料供应机构送到施工现场的施工企业,它所发生的材料采购保管费不多。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可考虑将发生的材料采购保管费计入“管理费用”科目的借方,在管理费用中开支。

月未应根据“物资采购明细分类账”将本月购入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价格成本的差异,自“物资采购”科目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当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高于计划价格成本,“物资采购”科目结有借方余额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材料成本差异          4 960 

 贷:物资采购            4 960

当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低于计划价格成本,“物资采购”科目结有贷方余额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物资采购             XXX

 贷:材料成本差异           XXX

以上说明的是物资采购总分类核算的一般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发生发票账单尚未收到的暂估入账材料和在途材料。

对于已验收入库但供应单位发票账单尚未收到的材料,先按照计划价格或合同价格暂估入账,记入“应付账款”科目(也可记入“暂估应付账款”科目)的贷方和“物资采购”科目的借方。待发票账单到达付款时,再以红字将前记暂估数冲销,另按发票账单价格记入“物资采购”科目的借方和“银行存款”科目的贷方。

如某施工企业向华东木材公司购入原木5立方米,材料已验收入库,但发票尚未到达,无法支付料款。在暂按计划价格每立方米料600元入账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物资采购              3 000

 贷:应付账款或暂估应付账        3 000

发票账单收到,将前记暂估入账数冲销时:

按发票账单价款3 200元结算时:

借:物资采购           3 200

 贷:银行存款           3 200

为了简化核算,减少平时转账手续,对于材料入库在先、付款在后的采购业务,在月份内可暂不入账,等发票账单到达后再入账。到月终发票账单仍未到达时,才按合同价格或计划价格暂估入账,并在下月初用红字将暂估入账数冲销,等收到发票账单时,再按实际付款数入账。

如果发票账单和结算凭证已经收到,并已支付或承付,但材料尚未到达,这是“在途材料”。这些在途材料也应在“物资采购”科目核算,即按实际采购成本记入该科目的借方;材料运到验收入库时,再按计划价格自该科目的贷方转入有关材料科目的借方。月份终了时,“物资采购”科目反映的在途材料,有如下两种处理方法:

1.设置“在途材料”科目。月末将在途材料从“物资采购”科目的贷方转出,记入“在途材料”科目的借方,并在下月初用红字加以冲销。

2.不设置“在途材料”科目。将在途材料反映在“物资采购”科目。月末“物资采购”科目的借方余额即为在途材料。

不论用哪种方法处理,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月末“在途材料”都应在“存货”项目反映。

对于因材料短缺、损坏和质量不合规定等原因向供应单位、运输机构请求赔偿的金额,应根据“赔偿请求单”记入“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科目的借方和“物资采购”科目的贷方,作如下分录入账:

借:应付账款           XXX

  其他应付款          XXX

 贷:物资采购           XXX

三、材料采购的明细分类核算

为了确定各类材料的实际成本,并计算各类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价格成本的差异,要设置“物资采购明细分类账”和“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分类账”,对材料采购业务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物资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明细分类核算,可以按材料科目或材料类别进行,也可按全部材料合并进行。按材料类别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可使工程成本中材料费的计算比较正确,但要相应多设物资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分类账户,增加核算工作量。如果将全部材料合并一起来核算,虽可简化核算工作,但因有些材料的采购成本可能节约,有些材料的采购成本可能超支,势必影响工程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因此,在决定物资采购明细分类核算的材料类别时,既要考虑到工程成本计算上的正确性,又要考虑核算时人力上的可能性。“物资采购明细分类账”和“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分类账”(按材料二级科目分别设置)的格式如图表4-3 和图表4-4所示。

“物资采购明细分类账”的采购记录根据供应单位发票账单记入,承付记录根据托收凭证记入;借方登记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和采购保管费;贷方登记购入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根据收料单记入。对于因数量不足、质量不符而要求供应单位或运输机构赔偿的损失,根据“赔偿请求单”在借方用红字登记。对于发票账单未到暂估入账材料,要先根据暂估金额记入借方。在收到发票账单,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或支付时,再将暂估登记的借方金额用红字冲销,另按发票账单金额重新登记。冲销暂估数所根据的收料单号数,要在备注栏内注明。月份终了,应分别结出除“在途材料”外的借方栏和贷方栏的金额合计,并计算两栏合计的差额,即材料成本差异,然后将材料成本差异转入“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分类账”的“本月收入”的“借方成本差异”(当本月购入材料实际成本大于计划价格成本,采购成本超支时)或“贷方成本差异”(当本月购入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价格成本,采购成本节将计划价格成本转入“计划价格成本”栏。为便于计算下月采购材料的成本差异,对于月末“在途材料”,应将它转登下月帐页。

“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分类账”根据“物资采购明细分类账”、“发出和耗用材料汇总表”(见图表4-18)进行登记。对于自制材料和清理固定资产、临时设施所得的残料,还要根据“材料交库单”(见图表4-5)在本月收入栏登记自制材料和残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和成本差异。设例中,该月收入自制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为8 000元,实际成本为8 080元,借方成本差异为80元(8 080-8 000)。在登记“物资采购明细分类账”结转的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和成本差异,以及自制材料等的计划价格成本和成本差异后,即可与月初(即上月末)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和成本差异一起,计算各类材料的成本差异分摊率:

报据材料成本差异分摊率,就可计算本月发出和耗用材料的成本差异,并算得月末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和成本差异。

第四节材料收发的核算

一、材料收发的手续和凭证

企业除向供应单位购入材料外,往往还有由发包单位、总包单位位和各施工、辅助生产单位交来的材料。

企业收自发包单位或总包单位的材料,应同外购材料一样,填制“收料单”,但须在“收料单”上注明“发包单位材料”或“总包单位材料”字样。

企业仓库对于本企业辅助生产单位或施工现场交来的自制材料、清理固定资产和临时设施所得的残料等,要根据辅助生产单位或施工单位填制的“材料交库单”进行验收。“材料交库单”至少一式三份。一份在收料仓库签收后退回交料单位,一份留存收料仓库视同“收料单”处理,一份在交库后送会计部门。为了便于计算自制材料的成本差异,月末应在自制材料交库单备注栏内补充记录自制交库材料的实际成本。材料交库单的格式如图表4-5所示。

各单位在领用材料时,要填制“领料单”,经单位主管批准后向仓库领用。“领料单”至少一式三份,一份在仓库发料后填列实发数量,由发料人和领料人分别签章后留存仓库,一份由领料单位留存,一份交会计部门。领料单的格式如图表4-6所示。

为了广考核班组的材料消耗情况,促使节约使用材料,保证降低成本计划的完成,对于各施工班组领用的材料,应有一定的限额。在每一分部工程开工以前,应由施工员根据工程任务单中所列工量,按照材料消耗定额计算出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数量,填制“定额领料单”。“定额领料单”应一式两份,一份交用料班组作为领料的限额凭证,一份交仓库材料员作为发料的限额凭证,发料后应在单上填实发数并盖章。超过定额领料或由于工程返工而补领材料时,必须按照规定办理追加手续。已经结算的定额领料单,原由用料班组保管的一份应转交会计部门作为计算工程用料成本的依据。“定额领料单”的格式如图表4-7所示。

对于领用大堆材料如砂、石、砖、瓦等,原则上也要按照上述领料手续办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同一大堆材料,常有几个单位工程共同耗用,而且领用次数较多,很难在领用时逐一点数。因此,往往采用“算两头、轧中间”的办法来定期计算其实际用量。即对进场的大堆材料进行点数后,日常领用时不必逐笔办理领料手续。每月终了时,先根据当月完成工程量和单位工程量材料消耗定额,计算各工程本月定额耗用量;再通过实地盘点求得本月实际耗用量,并计算定额耗用量和实际耗用量的差异数量、差异分配率;然后求得各工程实际耗用大堆材料数量和计划价格成本。

现举例说明计算方法如下:

1.先根据各工程的完成工程量和单位工程量材料消耗定额,计算各程的定额耗量。

石子定额耗用量可按完成混凝土工程量和每立方米混凝土石子消耗定额计算(如图表4-8所示)。

2.通过盘点月末现场存料,计算本月各项工程实际耗用量。

设例中,假定石子上月盘存数为74吨,本月收入260吨,月末盘存还有40吨。

本月石子实际耗用量为:

74+260-40=294(吨)

3.计算定额耗用量和实际耗用量的差异数量和差异分配率。如发现差异数量较大时,要查明原因。

石子差异数量为:

294-280=14(吨)

石子差异分配率为:

14÷280×l00%=5%

4.根据各工程定额耗用量和差异分配率求出实际耗用量。

103厂房建筑工程的石子实际耗用量为:

196×(l+5%)=205.8(吨)

104办公楼建筑工程的石子实际耗用量为:

84×(l+5%)=88.2(吨)

5.根据各项工程实际耗用量和材料计划单价计算各项工程耗用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

设例中,假定石子每吨计划价格为30元,则:

103厂房建筑工程耗用石子的计划价格成本为:

205.8×30=6 174(元)

104办公楼建筑工程耗用石子的计划价格成本为:

88.2×30=2 646(元)

6.计算各项工程耗用大堆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合计。

某项工程耗用大堆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合计=该项工程耗用各种大堆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之和

设例中,假定103、104工程所耗用黄砂的计划价格成本分别为 3 198.72 元与 1 370.88 元,则:

103厂房建筑工程耗用黄砂、石子大堆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合计为:

3 198.72+6 174.00=9 372.72(元)

104办公楼建筑工程耗用黄砂、石子大堆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合计为:

1 370.88+2 646.00=4 016.88(元)

根据上面的计算,就可编制“大堆材料耗用单”(如图表4-9所示)。

在实际工作中,大堆材料也可在季度终了或工程竣工(工期较短的工程)时进行盘点。在这种情况下,月末先按定额耗用量入账,于季末或工程竣工盘点大堆材料求得实际耗用量和差异数量后,再调整各月按定额耗用量入账的数额。

对于一些在施工生产中经常需用、领发次数很多、数量零星、价值不大的材料,如螺丝、螺帽、垫圈等,也可在平时不填领料单而由领料人在领料登记簿记录领用数量,签章证明办理领料手续,于月终由施工班组或生产车间按用途汇总填制领料单,以简化凭证填制和汇总的手续。

各施工、生产单位领用的材料,如有多余时,要填制“退料单”,及时办理退库手续。月份终了时,对下月需要继续使用的已领未用材料,要由各施工队(组)按照各项工程的用料分别盘点后,填制“已领未用材料清单”送会计部门,以便在本月发出材料成本中减去,正确计算各项工程的实际用料成本。“退料单”和“已领未用材料清单”的格式如图表4-10和图表4-11所示。

二、仓库中材料收发的明细分类核算

企业所有材料的收入、发出数量的核算工作,均由仓库部门负责。仓库对于材料收入、发出和结存数量的核算,是在“材料卡片”中进行的。对于经管的每一种材料,均应分别规格,开设“材料卡片”。“材料卡片”除了登记材料的收、发、结存数量外,还可在结存数量栏的右边加设“结存金额”栏,以便在月末反映各种结存材的计划价格成本。“材料卡片”的格式如图表4-12所示。

仓库人员对于各种已经办理材料收发手续的收料、发料凭证,都要逐一序时在“材料卡片”的收入数量和发出数量栏进行登记,并在登记收发数量后填入结存数量。

经登记材料卡片后的收料、发料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一般由仓库人员负责保管,并按期(5天、10天、15天)或在月末填制“材料凭证交接单”,向会计部门办理凭证交接手续。“材料凭证交接单”的格式如图表4-13所示。

在“材料凭证交接单”中,退料凭证是指前面所说的“退料单”因为在计算仓库发出材料金额时,应将退料凭证中退料金额,在发料凭证的发料总额中减去,所以应将退料凭证另设一栏列示。

三、会计部门材料收发的明细分类核算

除仓库部门在“材料卡片”进行材料收发数量核算外,会计部门还要按照材料计划价格进行金额核算。因此,会计部门对于仓库交来的材料收发凭证,都要审核凭证中的记录是否完备,然后进行下列标价工作:

1.根据材料目录在每一收发凭证中填入计划单价。

2.根据每张收、发料凭证所列的数量和单价计算其金额,并填入“金额”栏内。

3.分别计算每一类别材料收发凭证的金额合计,并填入“材料凭证交接单”的“金额”栏。

由于材料日常收发按照计划价格核算,材料的数量和金额之间有一定比例关系,根据仓库“材料卡片”的数量就可计算金额。这样,会计部门可以取消按材料品名进行数量、金额核算的材料明细分类账,而代之以按材料类别登记和金额核算的“材料收、发、结存分类汇总表”,并通过“材料收、发、结存分类汇总表”中各类材料的月末金额与仓库部门按“材料卡片”结存金额算出的各类材料月末余额相互核对,来检查双方的核算是否正确。

“材料收、发、结存分类汇总表”是用以反映一个月内各仓库经管的各类材料的收、发、结存金额,按仓库别根据仓库部门交来的“材料凭证交接单”编制。它的格式如图表4-14所示。

“材料收、发、结存分类汇总表”本月发出各栏,根据“材料凭证交接单”的“发料凭证金额”栏数字减“退料凭证金额”栏数字后填列。“月末结存”数根据“本月收入合计”加“月初结存”减“本月发出合计”后填列。

为了使“材料收、发、结存分类汇总表”与仓库“材料卡片”的记录相互核对,月末应在“材料卡片”中填列结存金额,并按材料类别加总,算得各类材料的月末余额,记入“材料余额表”。

“材料余额表”是用以反映各个仓库经管的各类材料的月末结额。它的格式如图表4-15所示。

“材料余额表”内各类材料的月末金额,要和“材料收、发、结存分类汇总表”内各类材料的月末结存数进行核对,如有不符,应从下列方面加以检查并作更正:

第一,检查收、发料凭证中所列各种材料的金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第二,检查“材料凭证交接单”中所列各类材料的金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第三,根据本月份收发凭证中的收、发数量,检查“材料卡片”中的月末结存数量、金额的计算和“材料余额表”中各类材料的月末余额的计算是否正确。

根据上面说明,可知材料收发按计划价格计价时的明细分类核算一般是通过“材料卡片”、“材料余额表”和“材料收、发、结存分类汇总表”进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表4-16所示。

必须指出,由于企业管理体制、材料供应体制、材料供应组织机构等的不同,各施工企业对材料收发按计划价格计价时的明细分类核算的程序和方法是不完全相同的。上面所讲的只是一种方法,叫做“材料余额核算法”。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企业材料供应的特点具体设计。

为了便于了解上述材料明细分类核算的程序,现再举一例(本例中的数字与本章中其他数字无关),如图表4-17所示。

四、材料收发的总分类核算

在材料收发按计划价格计价时,材料收发的总分类核算平时也按计划价格进行,以便核对材料科目和明细科目的记录。

企业在收入外购材料时,要根据“收料单”将所收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自“物资采购”科目的贷方转入“原材料”、“周转材料”等科目的借方:

借:原材料等            140 000

 贷:物资采购            140 000

同时要在月末将“物资采购”科目反映的实际成本与计划价格成本的差异,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借:材料成本差异           4 960

 贷:物资采购             4 960

收入辅助生产车间自制材料时,要根据“材料交库单”,按计划价格成本自“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的贷方转入“原材料”等科目的借方:

借:原材料                8 00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8 000

同时在算得自制材料实际成本8 080元后,将自制材料实际成本与计划价格成本的差异80元(8 080-8 000)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借:材料成本差异              80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80

各施工、生产单位领用的材料,要根据“领料单”、“定额领料单”、“大堆材料耗用单”等,按计划价格成本分别自“原材料”等科目的贷方转入“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或“机械作业”、“管理费用”等科目的借方:

借: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      114 0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34 000

 贷:原材料                    148 000

各施工、生产单位退回仓库的多领材料,要根据“退料单”用红字作如上相同分录冲减,或从当月领用材料总额中直接冲减,即在“发出和耗用材料汇总表”(如图表4-18所示)的“本月发出材料”中减去,不在总分类核算上反映。

对于月末施工现场存料,要根据“已领未用材料清单”,按计划价格成本用红字作分录冲减:

于下月初再用蓝字作如上相同分录入账。为了简化凭证填制登记手续,对月末现场存料也可考虑从当月领用材料总额中冲减,在总分类核算上不加反映。

按照计划价格成本列账的材料,对发出耗用部分,应分摊成本差异,将计划价格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即要将“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中属于耗用材料的成本差异,转入各生产费用科目。当材料实际成本高于计划价格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结有借方余额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      2 24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680

 贷:材料成本差异                 2 920

如材料实际成本低于计划价格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结有贷方余额时,用红字作如上相同分录入账。

企业如将某些不需用材料出售时,应由供应部门根据通知填制加盖销售材料戳记的“领料单”(或“销售材料发料单”),向仓库办理领料手续,但必须防止借口处理呆滞材料搞廉价变卖等违纪活动。

向其他企业销售材料时,要根据盖有“销售材料”戳记的“领料单”,将其计划价格成本记入有关材料科目的贷方和“其他业务支出”科目的借方:

借:其他业务支出——材料销售支出        6 000

 贷:原材料                   6 000

同时根据“发票”将销售材料的价款收人记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的贷方和“应收账款”科目的借方。

月末算出材料成本差异分摊率后,要将属于销售材料的成本差异自“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转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

借:其他业务支出——材料销售支出       120

 贷:材料成本差异               120

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发出和耗用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和分摊的材料价差,可通过“发出和耗用材料汇总表”(如图表4-18所示)进行汇总和计算。

“发出和耗用材料汇总表”的“本月发出材料计划价格成本”栏各数,根据经标价后的发料凭证按用途类别分析加总,减去退料凭证中退料数后填列。“月初现场存料计划价格成本”栏根据上月月末“已领未用材料清单”填列。“月末现场存料计划价格成本”栏根据本月月末“已领未用材料清单”填列。“本月耗用材料计划价格成本”栏各数,根据本月发出材料,加月初现场存料,减月末现场存料的计划价格成本求得。“本月耗用材料成本差异”栏各数,根据耗用材料计划价格成本乘成本差异分摊率求得。如果材料成本差异按材料类别计算,则按材料类别分别计算其成本差异,然后加总求得本月耗用材料成本差异。

根据“发出和耗用材料汇总表”,就可将上述各个会计分录合并为如下两个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    112 0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34 000

  其他业务支出——材料销售支出        6 000

 贷:原材料                   152 000

借: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      2 24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680

  其他业务支出——材料销售支出          120

 贷:材料成本差异                 3 040

经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同时应在“材料成本差异明细分类账”的“本月发出耗用”栏进行登记,并结出月末结存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和成本差异。月末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并入“存货”项目列示。

五、材料收发按实际成本计价时的明细分类核算

施工企业对于日常收发的材料,一般都按计划价格计价。如果企业规模不大,施工需用材料大都由总公司材料供应机构送到施工现场,材料收发不很频繁,也可采用实际成本计价。

材料日常收发按实际成本计价时,材料的明细分类核算要同时设置“材料卡片”和“材料明细分类账”。材料卡片由仓库登记,只进行数量核算。材料明细分类账由会计部门登记,同时进行数量和金额的核算。采用这种方法,账卡的资料能相互核对,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核算工作有重复。为了避免重复记账,可以采用 “账卡合一”的做法,即取消材料卡片,只设置一本既有数量又有金额的材料明细分类账放在仓库,由仓库人员登记,会计人员定期稽核;或由仓库人员登记数量,会计人员登记金额。它既是反映材料实物收发结存数量的明细记录,又是反映材料资金增减占用的明细记录,能同时为物资管理和资金管理提供资料。在实行流动资金分口分级管理、储备资金定额下库、由管料的人来管材料资金的情况下,更宜于采用这种做法。

为了归类反映各类材料资金的增减变动,分析考核各类材料资金的占用情况,并便于核对账簿记录,还应按照材料类别,把同类财料的账页装订成一本材料明细分类账,并在每本账的前面开设“汇总账页”,根据材料收发凭证,按期(5天、10天或15天)汇总登记各类材料收、发、结存的金额。材料明细分类账的“汇总账页” 的格式如图表4-19所示。

仓库管理人员在材料入库或出库后,应及时根据收料凭证和发料凭证逐笔登记材料明细分类账,并计算结存数量,然后将收发料凭证夹在登记的账页中。会计人员要定期(5天或10天)到仓库进行稽核和计价。对于收入的外购材料,要根据实际采购成本计价,其中:买价根据发票确定;运杂费根据运费账单等确定,能直接记入各种材料采购成本的就直接记入,不能直接记入的,按照有关材料的重量或买价的比例分摊记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采购保管费按照预定分配率分配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

由于各种材料分批购进、分批领用,而每次购入材料的单位成本(通常叫单价)又往往不同,因而在每次领发材料时,就会发生按哪一种单价计价的问题。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通常可采用“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等计价方法。

“先进先出法”就是认为购进在先的材料应先予领用,并按最先购进的那批材料的单价计价。如果领用材料的数量超过首批购入数量时,即以第二批购入材料的单价作为以后领用材料的单价。若领用材料须包括几批购入的材料,应按各批购料的不同单价分别计价。如某施工企业仓库中的弹子门锁,它的月初结存、本月收入的数量、金额和本月发出的数量如下列所示:

6月1日  结存300把  每把10元  计3 000元

       5日  发出200把

     10日  收入300把  每把12元  计3 600元

      15日  发出 300把

      20日  收入 200把  每把11.5元  计2 300元

      23日  发出 250把

      30日  收入 200把  每把12元    计2 400元

根据上面的资料,我们采用“先进先出法”来算得本月内弹子门锁各批领用成本和月末存料成本,有关材料明细分类账如图表4-20所示。

从所示材料明细分类账可知:

6月 5日领用弹子门锁200把,按6月1日结存单价计价。

6月15日领用弹子门锁300把,因月初结存仅100把,故其余200把即以6月10日购进单价计价。

6月23日领用弹子门锁250把,100把可按6月10日购进单价计价,其余150把应按6月20日购进单价计价。

由上可知“先进先出法”的计价方法,只须查阅上次领用材料单价,再查阅此单价购进的材料是否尚有结存,便可确定此次所领以何种单价计价。

“加权平均法”就是将一个月内采购某种材料的实际成本,加月初结存金额,再除以月份内购入材料的数量和月初结存数量,得出加权平均单价作为当月发出材料单价的一种计价方法。如上述弹子门锁6月份内的加权平均单价为:

(3 000+3 600+2 300+2 400)÷(300+300+200+200)=11 300÷1 000=11.3(元)

采用加权平均计价方法,可以不必像先进先出计价方法那样在月份购入不同单价的材料时要重算一次单价。但是,要到月末才能算出当月发料的金额,这就使料价计算工作不能在平时均衡地进行,从而影响成本计算和结账工作的及时性。因此,有的企业就按上月末加权平均单价(即本月初结存材料金额除以本月初结存数量)计算本月发料成本。如上述弹子门锁,在6月份就按月初结存材料单价10元计算当月发料的实际成本。按“加权平均法”计算材料单价时,常遇有五六位小数或循环小数的情况。如材料300件,材料总成本5 000元,平均单价为5 000/300=16.666…(元)。在此种情况下,对领用材料单价可仅算到元或分,即16元或 16. 66元为止,所余的数额任其保留在结存金额中,待下次购料或下月计算单价时再加入计算,直到最后一次发料时将余数全部加入。

六、材料收发按实际成本计价时的总分类核算

材料日常收发按实际成本计价时,在总分类核算上可以不必设置“物资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直接在材料科目进行核算。企业对于收入外购材料、自制材料和清理固定资产、临时设施所得废料等都可直接将其实际成本记入“原材料”科目的借方和“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在建专项工程”等科目的贷方。

如某施工企业购入主要材料一批,根据供应单位发票账单,实际买价和运杂费共计12 000元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原材料——主要材料        12 000

 贷:应付账款             12 000

按预定分配率2%分配该批主要材料应负担的采购保管费240元(12 000×2%)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原材料——主要材料          240

 贷:采购保管费              240

各施工生产单位领用材料、对外销售材料时,都可将其实际成本直接贷记“原材料”科目,借记“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或“机械作业”、“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间接费用”或“工程施工——间接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科目。

如各施工单位为各工程领用主要材料8500元,辅助生产车间为加工铁件领用主要材料2 000元,应作如下分录:

借: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        8 500

  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             2 000

 贷:原材料——主要材料                10 500

对于料款已经支付或承付,但材料尚未运到的在途材料,应设置“在途材料”科目,记入“在途材料”科目的借方;于材料到达验收入库时,再自“在途材料”科目的贷方转入“原材料”等科目的借方。

如上述施工企业外购一批主要材料,已经支付料款2 500元,但该材料尚未到达,应作如下分录:

借:在途材料               2 500

 贷:银行存款               2 500

上项主要材料到达时,再作如下分录:

借:原材料——主要材料         2 500

 贷:在途材料              2 500

对于材料已经收到,但供应单位账单发票尚未收到的材料,应先按计划价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待账单发票到达时,再以红字作如上相同分录将前记暂估数冲销,另按账单发票价款记入“原材料——主要材料”科目的借方和“银行存款”等科目的贷方。

如收到主要材料一批,账单发票未到,先按计划价格1 500元暂估入账,应作如下分录:

借:原材料——主要材料       1 500

 贷:应付账款            1 500

上项主要材料账单发票到达,将前记暂估入账数用红字冲销,并按发票账单价款1 600元支付,作如下分录:

借:原材料——主要材        1 600

 贷:银行存款            1 600

第五节材料委托加工的核算

企业购入的材料,有时需要经过加工后才能使用。委托其他企业加工的材料,叫做委托加工材料。

企业委托其他企业加工材料时,一般应由供应部门和加工企业签订加工合同,并将合同副本交会计部门,据以考核合同的执行情况。对于委托外企业加工的材料,虽仍属企业所有,但不存于本企业仓库,所以不能在各材料科目进行核算。为了反映委托外企业加工材料的成本以及有关加工、运输费用,要设置“委托加工物资”科目,并按加工合同设置明细分类账,以便核算各批加工材料的实际成本,并及时进行清理结算。

由于委托外企业加工的材料,可能在当月加工完成入库,在材料日常收发按计划价格计价时,就必须在月末计算各类材料成本差异以前,确定发给外企业加工材料的实际成本,而这在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对发出加工的材料,在材料日常收发按计划价格计价时,一般都按计划价格成本计算,并不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如要分摊成本差异,可按上月材料成本差异分摊率计算。

企业在将材料发给外企业加工时,要由供应部门根据加工合同填制“委托加工发料单”通知仓库发料。“委托加工发料单”一般填制一式五份。一份由仓库发料后留存,据以登记“材料卡片”或“材料明细分类账”;一份连同加工材料交加工企业;一份交还供应部门,据以考核加工合同执行情况;两份送交会计部门。“委托加工发料单”的格式如图表4-21所示。

“委托加工发料单”中发出材料的成本,在材料日常收发按实际成本计价时,应填列实际成本。在材料日常收发按计划价格计价时,填列计划价格成本。

会计部门收到两份“委托加工发料单”后,应以一份印有“加工费”、“运输费”和“实际成本合计”三栏的“委托加工发料单”代替委托加工物资明细分类账;另一份作为发料凭证,据以记入“委托加工物资”科目的借方和有关材料科目的贷方。

如某施工企业发出原木10立方米,委托江南门窗加工厂加工单扇门200平方米。原木每立方米单价为300元。则在发出10 立方米原木委托加工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委托加工物资             3 000

 贷:原材料——主要材料          3 000

对于支付的加工费和运输费,要根据受托加工企业和运输机构的账单,记入“委托加工物资”科目的借方和“银行存款”等科目的贷方。

根据江南门窗加工厂账单,从银行存款支付加工费2 000元,运输费200元时,应作如下分录:

借:委托加工物资           2 200

 贷:银行存款             2 200

企业收到加工完成材料时,要由收料仓库验收后填制盖有“外部加工”戳记的“收料单”,会计部门根据“收料单”在代替委托加工材料明细分类账的“委托加工发料单”中结算该批加工材料的实际成本(包括发出加工材料的成本、加工费和运输费)。在材料日常收发按计划价格计价时,应将加工完成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和计划价格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成本差异,分别自“委托加工物资”科目转入有关材料科目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即将加工完成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自“委托加工物资”科目的贷方转入有关材料科目的借方;加工完成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价格成本的成本差异,自“委托加工物资”科目的贷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加工完成材料的实际成本小于计划价格成本,则用红字将成本差异记入“委托加工物资”科目的贷方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

如上述单扇门200平方米加工完成并验收入库,单扇门每平方米计划单价为25元,则应作如下分录:

借:原材料——结构件(25×200)       5 0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5 000

借:材料成本差异(3 000+2 200-5 000)    2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200

在材料日常收发按实际成本计价时,应将加工完成材料的实际成本从“委托加工物资”科目的贷方转入有关材料科目的借方,上例中,应作如下分录:

借:原材料——结构件         5 200

 贷:委托加工物资           5 200

如有剩余材料退回时,应将退回材料的计划价格成本,自“委托加工物资”科目的贷方转入“原材料——主要材料”科目的借方。

“委托加工物资”科目的借方余额,表示存放加工企业还在加工过程中的材料的成本和运输费。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将它列入“存货”项目,以反映委托加工材料资金的实际占用额。

第六节周转材料的核算

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除使用上面所说各种一次性消耗材料外,还使用哪些在施工中不断周转仍保持其原有物质形态的材料,即通常所说的“工具性材料、材料型工具”。这些材料,一般可分为如下四类:

1.模板。指浇制混凝土用的钢、木或钢木组合的模型板,以及配合模板使用的支撑材料和滑模材料。

2.挡板。指土方工程施工用的挡土板以及支撑材料。

3.架料。指搭脚手架用的竹、木杆和跳板,以及钢管脚手。

4.其他。如塔吊使用的轻轨、枕木等。

由于上列材料与一次性消耗材料不同,在核算上将它们归并在“周转材料”科目之中,并对其损耗价值采用分次摊销计入工程成本的方法。

由于周转材料在施工中能反复使用,它的价值是逐渐转移于工程成本中的,因此在核算上既要反映它的原值,又要反映它的损耗价值。根据这个要求,对周转材料应在“周转材料”科目下分别设置“在用周转材料”和“周转材料摊销”两个二级科目,用以反映在用周转材料的原值和损耗价值。

企业所属各施工单位领用周转材料时,要填制“领料单”。会计部门根据“领料单”,自“库存材料”科目的贷方转入“周转材料”科目的借方。如果周转材料在购入时即与主要材料分开核算,则在“周转材料”科目下还要增设“在库周转材料”二级科目,用以核算在库周转材料的原值。周转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损耗的价值,要记入“周转材料——周转材料摊销”科目的贷方和“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科目的借方,并记入各工程成本的 “材料费”项目。施工单位对领用的周转材料,要加强实物管理并合理使用。

周转材料损耗价值的摊销,可以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定额摊销法。指根据每月实际完成的建筑安装工程量和规定的周转材料消耗定额计算各月摊销额的摊销方法。

周转材料的每月摊销额=该月完成的建筑安装工程量×单位工程量周转材料消耗定额

分期摊销法。指根据周转材料预计使用期限,计算其每期摊销额的摊销方法。

周转材料的每月摊销额=周转材料原值×(1-残值占原值的百分比)/预计使用月数

分次摊销法。指根据周转材料预计使用的次数,计算其每次摊销额的摊销方法。

周转材料每使用一次摊销额=周转材料原值×(1-残值占原值的百分比)/预计使用次数

在实际核算工作中,对于木模的摊销额,通常根据完成立模数量(平方米)和每平方米立模平均损耗的模板来计算。竹脚手的摊销额,通常根据搭建面积(平方米)和每平方米搭建面积平均损耗的竹脚手来计算。

每平方米立模平均损耗木模和每平方米搭建面积平均损耗竹脚手的计算公式如下:

在计算每平方米搭建面积需要毛竹根数时,对横楞、顶撑、底笆等可利用旧毛竹。

对于木模的摊销,有的企业往往采用按预算定额中每立方米混凝土工程消耗定额先行摊销,然后于年终或工程竣工时按实际损耗数调整的方法。这种摊销方法虽然简便,但往往与实际木模消耗情况严重脱节。这是因为有的混凝土工程(如基础、地坪工程)数量很大,使用的木模相对来说却很少;而有的混凝土工程(如雨篷工程)数量很小,而使用的木模却很多。为了使木模摊销额接近实际消耗情况,对雨篷等工程在核算时不宜采用这种摊销方法。

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在周转材料日常收发按计划价格计价时,对周转材料的成本差异,可按各月周转材料摊销额合计及当月材材料成本差异分摊率来计算。各月分摊的周转材料成本差异,应记入“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科目的借方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如果实际成本小于计划价格成本,用红字记入“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科目的借方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

每月终了,会计部门应根据施工部门通知的实际完成工程量,编制“周转材料摊销额计算表”(如图表4-22所示),计算各项工程成本应分摊的周转材料摊销额。

“周转材料摊销额计算表”中各工程的摊销额总计数,要分别记入“工程施工成本明细分类账”的“材料费”项目。

现举例说明在用周转材料的核算方法:

如某施工企业所属施工单位在2006年5月共领用模板10立方米,每立方米模板计划价格为308元。在5、6月份完成立模量分别为300平方米、120平方米,每平方米立模的模板摊销率为5元。6月末工程竣工盘点现场还有可供使用模板4.4立方米,估计尚值880元。则:

5月份领用模板的计划价格成本为:

308×10=3 080(元)

5月份模板摊销额为:

5×300=1 500(元)

6月份模板摊销额为:

5×120=600(元)

5、6月份模板实际损耗额为:

3 080-880=2 200(元)

6月份应补提摊销额为:

2 200-(1 500+600)= 100(元)

在5月份领用模板时,要作如下分录入账:

借:周转材料——在用周转材料             3 080

 贷:周转材料——在库周转材料             3 080

将5、6月份模板摊销额计人工程成本时:

借: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         1 500

 贷:周转材料——周转材料摊销              1 500 

借: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         700

 贷:周转材料——周转材料摊销(600+100)        700

5、6月份分摊周转材料成本差异时(摊销率为+2%):

借: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        30

 贷:材料成本差异(1 500×2%)            30

借: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       14

 贷:材料成本差异(700×2%)             14

6月末将模板摊销额注销时:

借:周转材料——周转材料摊销           2 200

 贷:周转材料——在用周转材料           2 200

如果一个施工现场只有一个单位工程,施工期限又不长,也可以在程竣工盘点现场存料算得实际损耗额后,再将摊销额一次进行转账,以简化核算手续。

至于列入周转材料的各种定型模板(如大模板)的损耗价值的摊销,可先确定模板周转次数,算出每套模板每周转一次的摊销额,然后按照各项工程周转次数和每次摊销额,计算各项工程的摊销额,直接计入有关工程成本。

每套模板周转一次摊销额=(每套模板造价-残值)/预计周转次数

也可先按下列公式计算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平均损耗的模板,然后按照各项工程完成的建筑面积计算各该工程的摊销额。

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损耗的模板(即模板摊销额)=(每套模板造价-残值)/(预计周转次数×每套模板一次能施工的建筑面积)

如某施工企业有一套大模板,它的造价为164 000元,每次能施工400平方米建筑面积,预计能周转使用80次,不能使用后的 残值为4 000元,则这套大模板的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平均损耗额为: 

(164 000-4 000)÷(80×400)=5(元/平方米)

假定该企业某月份使用这套大模板完成建筑面积1 600平方米,则应摊销大模板费用为:

5×1 600=8 000(元)

对于列作周转材料的钢管脚手和木脚手板,可先预计使用月数,计算每吨钢管脚手和每立方米木脚手板的月摊销额,如钢管脚手的各种钢管、钢扣件和木脚手板的预计使用月数,每吨钢管、钢扣件、每立方米木脚手板的价格和残值占原值的百分比列示如图表4-23。

则:

每吨钢管月摊销额=20 000×(1-4%)÷96=20(元)

每吨钢扣件月摊销额=2 500×(1-4%)÷48=50(元)

每立方米木脚手板月摊销额=400×(1-4%)÷48=8(元)

假如某施工企业所属施工单位在2006年7月份某项工程共使用各种钢管15吨,各种钢扣件1.4吨,木脚手板4立方米,则7月份该项工程应摊销的钢管、钢脚手和木脚手板的摊销额为: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周转材料还包括一些易腐、易糟或使用一次后一般即不再使用的材料,如安全网等,规定在领用时一次记入有关受益对象的成本,直接从“周转材料——在库周转材料”科目贷方转入“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或“机械作业”等科目的借方。不过对于这些材料,也可考虑将它归为“原材料——其他材料”,而不列作周转 材料。这样,一方面使周转材料名副其实,均属可以多次周转使用的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使周转材料的核算规范化。

第七节低值易耗品的核算

在劳动资料中,除了列作固定资产核算的以外,还有一部分使用时期较短、价值较小的工器具以及施工管理中使用的物品。这些物品,通常可分为如下三类:

1.工器具。指施工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工具、器具、仪器等。

2.管理用具。指管理服务用的各种办公用品、家具用品、消防器具等。

3.劳保用品。指在施工生产中保护职工劳动安全的工作服、安全帽、雨衣、胶鞋以及安全带等。

上列各种物品与其他劳动资料一样,能使用于若干施工生产周期,在使用中仍保持着自己的物质形态,并不把其本身的物质加到工程或产品的物质里去,而仅随着使用时间或工作强度逐渐转移其价值。但是,由于这些物品使用时间较短或价值较小,经常需要添置更新,故在劳动资料中把这些物品和固定资产划分开来,叫做“低值易耗品”,并将其视同劳动对象,把它归于材料类中,在“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核算。凡是使用期限不满一年的劳动资料和生产经营用设备,以及单位价值在2 000元以下,或使用期限不超过两年的非生产经营用设备,都划归为低值易耗品。

对于低值易耗品与固定资产的划分,虽已有如上的规定,但由于价格的变动或规格上稍有不同,若同属一种物品,单位价值可能在规定限额之下,也可能在规定限额之上,如将它们分别列为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就会增加管理上和核算上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事前根据各种劳动资料的性质、价值和使用期限,分别编制“低值易耗品目录”和“固定资产目录”。凡列入“低值易耗品目录”的劳动资料,不论其价值是否稍高于限额或使用期限是否超出一或两年,都作为低值易耗品处理。

由于低值易耗品可以使用较长的时期,它被领用时,通常不能从账面立即予以转销。所以对于领用的低值易耗品,仍要加以记录,以便按其损耗程度,逐渐摊销其价值。为了核算上的需要,在“低值易耗品”科目下应设置“在库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和“低值易耗品摊销”三个二级科目,用以分别核算在库中、在用中低值易耗品和在用低值易耗品摊销额,以便对低值易耗品的使用及其摊销情况进行考核。

为了简化核算手续,对于那些价值甚小或易破碎的低值易耗品,也可采用一次摊销报耗的办法,即在领用时,将其全部价值自“低值易耗品——在库低值易耗品”科目销账,并不在“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科目反映。因此,企业在编制“低值易耗品目录”时,还要划分“一次报耗”和“分次摊销”的界限,在目录中注明哪些低值易耗品采用一次报销,哪些低值易耗品采用分次摊销。

企业对于仓库中所有的低值易耗品,都要设置“低值易耗品卡片”。对于分次摊销的低值易耗品,最好在卡片中分别设置“在库”、“在用”和“合计”三栏。并在“在库”、“在用”栏下,各分设“增加”、“减少”和“结存”三小栏用以分别反映在库和在用低值易耗品的增、减、结存情况。分次摊销的“低值易耗品卡片”的格式如图表4-24所示。

凡购入新的低值易耗品,均应根据“收料单”记入“低值易耗品片”的“在库增加”栏。低值易耗品的发出,应区别“耗用”和“用”。对于那些价小易耗、一次报耗的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应填制“低值易耗品领用单”,据以记入“低值易耗品卡片”的“在库减少”栏。对于那些价高耐用、分次摊销的低值易耗品,在领时应填制“低值易耗品借用单”。“借用单”上的低值易耗品,要将它由“在库”二级科目转入“在用”二级科目,记入“低值易耗品卡片”的“在库减少”栏和“在用增加”栏。借用低值易耗品报废时,要填制“低值易耗品报废单”,并在单中注明残值,据以记入“低值易耗品卡” 的“在用减少”栏。“低值易耗品卡片”的“在库结存数”,应同库存的新的低值易耗品数相符。“低值易耗品卡片”的“在用结存数”,应同库存的旧的低值易耗品和班组领用数之和相等。“低值易耗品卡片”的“在用结存金额”之和,应和“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二级科目余额核对相符。 

施工企业一次报耗的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即可根据“低值易耗品领用单”将其全部价值一次转入有关生产费用科目。对机械施工单位领用一次报耗工具用具等,应记入“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或“机械作业”科目;对施工单位领用一次报耗工具用具,应记入“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科目的其他直接费;对施工单位领用一次报耗劳保用品,应记入“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科目的间接费用;对企业管理部门领用一次报耗低值易耗品,应记入“管理费用”科目,作如下分录入账:

借: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或机械作业          XXX

  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其他直接费)   XXX

  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间接费用)    XXX

  管理费用                       XXX

 贷:低值易耗品——在库低值易耗品             XXX

对于分次摊销的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即应将它从“低值易耗品”的“在库低值易耗品”二级科目转入“在用低值易耗品”二级科目,并对在用低值易耗品按月进行摊销。

在用低值易耗品的摊销方法,通常可以采用如下三种:

1.净值摊销法。指根据各使用部门本月结存的在用低值易耗品的净值和规定的月摊销率(一般可定为10%),计算各使用部门应负担的摊销额的摊销方法。 

某部门低值易耗品的月摊销额=该部门在用低值易耗品净值×月摊销额

该部门在用低值易耗品净值=该部门在用低值易耗品计划价格成本(或实际成本)-已摊销额

如某个施工企业的某部门在用低值易耗品的计划价格成本为8 000元,已摊销额为3 000元,月摊销率为10%,则:

该部门在用低值易耗品净值=8 000-3 000=5 000(元)

该部门低值易耗品的月摊销额=5 000×10%=500(元)

在采用净值摊销方法时,要为各个部门的在用低值易耗品设置明细分类账,反映各个部门在用低值易耗品增加、减少、结存的计划价格成本(或实际成本)和已摊销额。

2.比例摊销法。指按照各类低值易耗品的特点,结合历史计算资料,确定月摊销率,以月摊销率乘各部门各类在用低值易耗品的计划价格成本(或实际成本)来计算使用部门应负担的摊销额的摊销方法。

某部门某类低值易耗品的月摊销额=该部门该类在用低值易耗品计划价格成本(或比实际成本)×该类低值易耗品月摊销率

某类低值易耗品月摊销率=1/该类低值易耗品使用月数×100%

如某施工企业规定某类工具的使用月数为20个月,而某月份内某部门在用工具的计划价格成本为10 000元,则:

该类工具的月摊销率=1÷20×100%=5%

该部门在用工具的月摊销额=10 000×5%=500(元)

在采用比例摊销方法时,要为各类不同摊销率的在用低值易耗品设置明细分类账,反映各个部门各类在用低值易耗品增加、减少、结存的计划价格成本(或实际成本)和已摊销额。

3.五五摊销法。也叫“五成摊销法”,指在领用时先摊销其计划价格成本(或实际成本)的50%,报废时再摊销其余的50%(扣除收回的残料价值)的摊销方法。

如果某月一次大量领用低值易耗品(因为新增大批职工,领用大量工器具和劳保用品),按照上述方法摊销使领用月份成本过高时,可将领用月份发生的摊销额,转作待摊费用,分次摊入工程和产品成本。

低值易耗品的日常收发和核算,可按实际成本进行,也可按计划价格进行。在按计划价格进行时,要按月分摊计划价格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差异,可按各月低值易耗品摊销额和当月成本差异分摊率计算,也可按各月报废低值易耗品的计划价格成本和当月成本差异分摊率计算。设例按各月报费低值易耗品的计划价格成本进行分摊。各月分摊的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差异,应记入“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或“机械作业”、“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或“工程施工”、“管理费用”等科目的借方和“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如实际成本小于计划价格成本时,应用红字)。

施工企业在采用“五五摊销法”摊销在用低值易耗品损耗价值时,通常应根据“低值易耗品借用单”和“低值易耗品报废单”,编制如图表4-25所示的“低值易耗品摊销额计算表”。

根据表中有关资料,即可作如下分录入账。

将本月借用低值易耗品从“在库低值易耗品”转入“在用低值易耗品”二级科目时:

借: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            5 280

 贷:低值易耗品——在库低值易耗品            5 280

将本月借用低值易耗品计划价格成本的50%转作本月生产费用时:

借: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或机械作业         600

  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其他直接费

   或工程施工——其他直接费             800

  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间接费用

   或工程施工——间接费用             1 240

 贷: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           2 640

将本月报废低值易耗品的计划价格成本的50%(5 000元×50%=2 500元)减残值(340元)转作生产费用时:

借: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或机械作业        700

  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其他直接费

    或工程施工——其他直接费            700

  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间接费用

   或工程施工——间接费用             760

 贷: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           2 160

将本月报废低值易耗品作价入库时:

借:原材料——其他材料               340

 贷: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          340

注销“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科目中属于报废低值消耗品的摊销额4 660元(5 000—340)时:

借: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         4 660

 贷: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         4 660

将本月报废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差异(5 000×2%=100)转作生产费用时:

借: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或机械作业       32

  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其他直接费

   或工程施工——其他直接费           36

  生产成本——工程施工成本——间接费用

   或工程施工——间接费用            32

 贷:材料成本差异                  100

对于在用的低值易耗品,不论采用分次摊销法,还是采用一次报耗法,都应加强实物管理,防止丢失。为了考核使用中低值易耗品的节约情况,对各个部门、班组或个人,都应分别设置“低值易耗品领用折”,以记录低值易耗品的领用、交回和报废情况。

第八节材料盘点盈亏和跌价准备提取的核算

一、材料盘点盈亏的核算

为了保证材料的完整,做到账实相符,施工企业必须建立材料清查盘点制度。由于建筑安装材料种类繁多,收发频繁,并分散在各个仓库、现场存储,有些材料计量不准、自然损耗、收发时点错数量,以及人为短缺等原因,都会使账面材料结存数量和实存数量不符。因此,必须通过清查盘点进行检查核实。材料清查盘点制度不仅可以保证账实相符,给会计提供正确可靠的资料,同时还有下列几方面的作用:

第一,可以促使企业摸清家底,积极处理积压材料,加速流动资金周转。

第二,可以发现材料短缺和损坏情况,揭发违法乱纪行为,以便追究责任。

第三,可以发现材料供应和仓库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促使企业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经济核算。

材料的清查盘点,在平时应当轮流进行。每年在编制年度财务决算以前,还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使年度会计报表的数字正确可靠。材料清查盘点人员发现实存材料数量和“材料卡片”结存数量不符时,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填制“材料盘点盈亏报告单”,经清查领导小组审查、鉴定,提出处理意见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审批。“材料盘点盈亏报告单”的格式如图表4-26所示。

材料盘点的盈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经查明属于材料明细账卡记录的错误,如收发数量登记错误,金额计算错误,明细账卡加减计算错误,登记时搞错材料规格,造成一种规格多、一种规格少等等。对这些差错,可由材料核算人员开列清单,注明原因,经会计部门复核后,按规定的改正错误的方法进行更正。另一类是真正的材料盘点盈亏,当然,也可能包括未经查明属于明细账卡登记的错误。对于真正的材料盘点盈亏,应按规定程序报批。

材料清查过程中的盘亏,在未经批准以前,应先根据“材料盘点盈亏报告单”,登记有关材料明细账卡,并从有关材料科目的贷方转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的借方: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 400

 贷:原材料                        1 400

对于材料盘亏,一般都按实际成本计算。在材料收发按计划价格计价时,除按计划价格成本记入有关材料科目的贷方外,还要自“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将属于盘亏材料的成本差异,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的借方(如材料实际成本小于计划价格成本时用红字):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28

 贷:材料成本差异                    28

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根据“材料盘点盈亏报告单”,分别不同情况进行账务处理。

凡能以正当理由说明的材料短缺,如定额内自然损耗等,可计入材料成本,记入“采购保管费”科目的借方:

借:采购保管费                      408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408

由于材料保管人员等过失造成的材料短缺,如能确定过失人员应负经济责任的,对赔偿款应记入“其他应收款”科目的借方;不能确定过失人的,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后,将它记入“管理费用”的借方:

借:其他应收款                       200

  管理费用                        82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1 020

凡由于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材料短缺,按规定手续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应将扣除保险公司赔款后的净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科目的借方: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XXX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XXX

对于材料盘盈,在发生时,应按计划价格成本记入“原材料”科目的借方和“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的贷方:

借:原材料                        XXX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XXX

按规定报经批准后,将盘盈材料自“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转入“管理费用”科目的贷方:

借:待处理财产盘盈——待处理流动资产盘盈        XXX

 贷:管理费用                      XXX

二、材料跌价准备提取的核算

为了较真实地反映企业材料等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避免虚列资产价值,出现虚盈实亏,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对材料等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发现有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材料等存货成本不能收回的部分,应当提取存货跌价准备。材料等存货跌价准备,一般应按单个材料、产品的成本髙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提取。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施工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材料销售所需税费后的余值。在实际工作中,对材料跌价准备,可在“材料盘点盈亏报告单”中增加“可变现单价”和“应提取跌价准备”两栏,将应提取跌价准备的材料亦在该单中填列。应提取跌价准备的计算,可按下列公式进行:

应提取材料跌价准备=材料实存数量×[材料计划单价×(1±差异分配率)-材料可变现单价]

在提取材料等存货跌价准备的企业,应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是材料等存货科目的备抵科目,用以核算企业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期末对本期计算出材料等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应记入“管理费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或“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采用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用“管理费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科目,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的施工企业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以下同)的借方和“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贷方:

借: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或资产减值损失          XXX

 贷:存货跌价准备            XXX

企业在清查材料等存货时,如发现有已霉烂变质,或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或在施工生产中已不再需要、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应按存货的账面价值(即减去已提跌价准备后的存货价值)记入“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或“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借方,按已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记入“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借方,按存货的账面原值记入“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的贷方:

借: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或资产减值损失         XXX

  存货跌价准备           XXX

 贷:原材料              XXX

   库存商品             XXX

“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提取的材料等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跌价准备,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将它从“存货”项目中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