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学》——吴炳年第一章 总论
《成本会计学》——吴炳年
第一章 总论
查找更多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成本、费用、成本会计的概念以及成本会计的内容与职能:明确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内容。

第一节 成本的经济内涵和作用

一、成本的经济内涵

成本会计(costaccounting)是以成本为对象的一种专业会计,是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要了解成本会计的内容,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成本。

成本是资源的一种耗费。成本作为资源的耗费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我们作为自然人,为了生存、学习和发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购买许多不同的物品,如衣服、食品、房屋、车辆、书籍等,每件物品都需支付一定的货币额。企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完成一定任务、达到一定目的,不仅要购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物品,还会发生其他一些支出。如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等,既要发生必要的购买物品的支出,还要雇佣劳动者发生人力耗用支出和其他物力、财力支出,这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耗费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就是成本。

(一)理论成本概念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商品价值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

(1)生产中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C)。

(2)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

(3)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

从理论上讲,上述的前两部分,即C+V,是商品价值中的补偿部分,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前提,因此,对成本概念可表述为:成本是商品生产(广义的商品生产包括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经营过程中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之和。

成本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理论成本概念。

(二)实际成本概念

成本是商品价值中的C+V部分,对成本概念的这一表述只是一种高度宽泛的理论抽象和概括,不具操作性。实务中商品价值必须以货币形式来表现,同样理论成本也要以货币形式来表现。商品生产过程已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材料费用等耗费;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职工薪酬费用等耗费。因此,对成本概念又可表述为: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商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成本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成本的具体构成,是实际成本概念。

尽管上述实际成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性和实务性,但在实际工作中,计入产品成本的耗费并不完全是企业为生产产品(商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而是由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来界定的。为了加强成本核算与管理,降低资源耗用,减少生产损失,防止滥挤成本、乱摊费用,国家以成本概念为依据,规定了哪些耗费应当计入产品(劳务)成本,哪些耗费不应当计入产品(劳务)成本,这就是成本开支范围。成本开支范围无论是与理论成本概念,还是与实际成本概念之间都有一定的偏离,如对某些不形成商品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和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部分价值(如财产保险费等)也计入产品(劳务)成本。

由于各种耗费与一定期间相联系,而产品(劳务)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劳务)相联系,因此对上述实际成本的概念可进一步表述为:产品(劳务)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提供)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劳务)所发生的各项耗费的总和,这也是本书阐述中所依据的成本概念。同时,为了阐述方便,突出重点,本书的成本概念是指狭义的商品生产成本,即只指产品成本。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耗费是全部计入产品成本,还是将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部分计入产品成本,部分计入期间费用,这取决于成本核算制度。我囯现行制度规定,企业应采取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即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耗费分为产品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部分,前者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全部制造费用,后者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

二、支出、费用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要深刻理解产品成本的概念,对支出、费用和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有明确的认识。

(一)支出

支出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一切开支与耗费。一般而言,企业的支出可分为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所得税支出、营业外支出和利润分配性支出五大类。

资本性支出是指受益期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即发生该项支出不仅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而且也是为了取得以后各期收益。如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支出等。

收益性支出是指受益期不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的支出,即发生该项支出是仅仅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如企业为生产经营而发生的材料、职工薪酬等支出。

所得税支出是企业在取得经营所得与其他所得的情况下,按国家税法规定向政府交纳的税金支出。所得税支出作为企业的一项费用直接冲减当期收益。

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支出。如企业支付的罚款、违约金、赔偿金支出及非常损失等。

利润分配性支出是指在利润分配环节的开支,如支付股利等。

(二)费用及其与支出的关系

1.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即企业在获取收入的过程中,对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的耗费,包括生产费用、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等。

生产费用是计入产品成本的耗费,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和全部制造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不计入产品成本,而直接计人当期损益的耗费,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资产减值损失也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费用与支出的关系

费用只是支出的一部分,只有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与取得营业收入直接相关的各种支出才是费用,如收益性支出。而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与取得营业收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支出则不能视作费用,如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利润分配性支出等。支出或早或迟最终会转化为费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支出在发生时就直接成为费用,如购建固定资产支出在发生时不能确认为费用,而是构成一项资产,但它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折旧费用形式逐渐转化为费用。

3.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的关系

生产费用是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而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产品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企业某一期间发生的生产费用与归属产品成本的期间并不一致,即归属于当期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有一部分是当期发生的,有一部分则可能是以前会计期间发生的;而归属于本期的生产费用也不一定全部归属于当期产品成本,有一部分可能会由以后期间的产品来负担。所以,企业某一会计期间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总额,不一定等于该期完工产品成本总额。但是产品成本和生产费用在经济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折旧费、材料费、人工费等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生产费用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进行归集和汇总,就形成了产品成本,可见,生产费用是产品成本形成的前提或基础,产品成本是对象化的生产费用。在现实生活中,两者经常被混为一谈。

工业企业的支出、费用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三、成本的作用

成本的经济内涵决定了成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的不断进行,必须对生产耗费进行补偿。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是用自身的生产经营成果,即营业收人来补偿。而成本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的尺度。企业在取得营业收人以后,必须把相当于成本的数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生产经营中的资金耗费,这样才能维持原有的资金周转。如果企业不能按照成本来补偿生产耗费,企业资金就会短缺,再生产就不能按原来的规模进行。可见,成本作为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

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部分地反映出来。例如,新产品设计的好坏、原材料消耗的节约或浪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等,都可以通过成本管理,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应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在商品经济中,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应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能直接地计算产品的价值,而只能计算产品成本,通过成本间接地掌握产品的价值。因此,成本是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应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四)成本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能否提高经济效益,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决策者能否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成本是一项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赢利多少,影响着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二节 成本会计的含义和内容

一、成本会计的含义

1.成本会计的概念

成本会计是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原则,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耗费和产品(劳务)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2.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指成本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功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职能同会计一样,具有反映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具体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其两大基本职能具体如下。

1)反映职能

反映职能是成本会计的首要职能。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就是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支出,以及生产经营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等的形成情况,为经营管理提供各种成本信息的功能。就其最基本的方面来说,是以已经发生的各种费用为依据,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的、可以验证的成本信息,从而使成本分析、考核等工作建立在有客观依据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在成本管理上就要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因此,成本会计除了要提供反映成本现状的资料外,还要提供有关预测未来经济活动的成本信息资料,以便正确地作出决策和采取措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成本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从事后反映发展到分析预测未来。

2)监督职能

成本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控制、调节、指导和考核等,监督各项生产经营耗费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达到预期的成本管理目标的功能。

成本会计的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首先,成本会计应从经营管理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计划或方案进行审查,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发挥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在反映各种生产耗费的同时,进行事前的监督,即以国家的有关政策、制度和企业的计划、预算等为依据,对有关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限制或制止违反政策、制度和计划、预算等的经济活动,支持和促进增收节支的经济活动。其次,成本会计要通过成本信息的反馈,进行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也就是通过对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资料和检査分析,控制和考核有关的经济活动,从中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使有关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调整经济活动,使其按照原先规定的要求和预期的目标进行。

成本会计的反映和监督两大职能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正确、及时的反映,监督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只有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使成本会计为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使反映的职能得以充分地发挥。所以,只有把反映和监督两大职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成本会计在管理中的作用。

3.成本会计的对象

成本会计的对象就是成本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因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既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又是费用的发生过程,成本、费用是紧密联系的,成本是对象化的费用,成本、费用都是成本会计的对象。因此成本会计的对象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和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的成本。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成本会计实际上是成本、费用会计。

二、成本会计的内容

传统成本会计是运用会计核算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全面系统地记录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通过归集、分配和汇总,确定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供企业、部门制定生产经营决策时参考。也就是说,其内容仅局限于成本核算。在现代成本会计中,成本核算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仅进行事后的记录和核算,已不能满足现代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现代成本会计的内容更广泛。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考核等。

(一)成本预测

成本预测是指依据成本与各种技术经济因素的依存关系,结合发展前景及采取的各项措施,并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未来期间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作出科学的推测和估计。成本预测的主要内容如下:

(1)在编制成本计划时,应预测企业计划期的目标成本,以及在产品产量、品种、质量、价格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总成本水平和成本变化的趋势。

(2)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预测和计划,对期中的成本进行预测,从而揭示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3)根据日常的核算资料和经营管理的状况,预测单位产品成本水平的变化趋势。

(4)运用各项成本指标和有关资料预测企业各项技术经济工作的经济效果。

(二)成本决策

成本决策是指按照决策理论,根据成本预测及其他有关成本资料,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选择最佳成本方案的过程。成本决策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涉及面广,其内容主要有:合理生产批量的成本决策,零部件自制或外购的成本决策、接受紧急订货的成本决策、亏损产品应否停产的成本决策、产品转产的成本决策、自制半成品出售或进一步加工的成本决策等。作出最科学的成本决策,是企业制定成本计划的前提,也是实现成本目标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指在成本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根据计划期的生产任务、降低成本的要求及其相关资料,通过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形式表现计划期产品和生产耗费及产品成本水平,作为成本控制与考核的重要依据。企业的成本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

(1)按照生产要素确定的生产耗费,编制生产费用预算。

(2)按照生产费用的经济用途,即按产品成本项目编制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和全部产品成本计划。

(四)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通过对产品成本形成的监督,及时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被限制在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标准的范围内,以保证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

成本控制的基本内容如下:

(1)对各种费用开支进行控制。

(2)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料进行控制。

(3)对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

通过成本控制,使企业的产品成本按照事先计划的水平进行,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现象,使企业的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指对生产费用发生和产品成本形成的核算。成本核算是按照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相适应的成本计算方法,按规定的成本项目,严格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对生产费用进行一系列的归集和分配,从而计算出各种产品或劳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由此可见,成本核算过程既是对生产耗费进行归集、分配及其对象化的过程,也是对生产各种劳动耗费进行信息反馈的过程。通过成本核算,可以了解成本计划完成的情况,同时为编制下期成本计划、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提供资料,并为制定产品价格提供依据。因此,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基础内容。

(六)成本分析和考核

成本分析是指利用成本核算资料和有关资料,以本期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上期实际成本、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成本进行比较,以便了解成本变动情况及其变动的原因,并分清责任,提出建议,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成本考核是指定期对成本计划及有关指标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察和评价。成本考核一般是以部门、单位或个人作为责任对象,按其可控成本作为条件,以责任的归属来考察其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评价其工作业绩并决定对其如何进行奖惩。

以上几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了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有机整体。

第三节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

企业要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主要包括: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成本会计人员。确定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制定成本会计制度。

一、成本会计机构及其人员

成本会计机构是企业中处理成本会计工作的职能单位。它根据企业规模和成本管理的要求来考虑,可在专设的会计机构中单独设置成本会计科、组或室,或是只配备成本核算人员来专门处理成本会计工作。

成本会计人员是指在会计机构或专设成本会计机构中所配备的成本工作人员。成本核算工作是企业核算工作的核心,成本指标是企业一切工作质量的综合体现,为了保证成本信息的质量,对成本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首先,成本会计人员应具备宽广的会计知识,有较好的成本理论和实践基础;其次,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深人各个环节,善于调査研究。与此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

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通常有集中式和非集中式两种。

(一)集中式

集中式,是指各项成本会计工作主要由总部成本会计机构集中完成。分厂、车间等生产单位一般不设置专门的成本会计机构,只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成本核算人员,负责有关原始凭证的填写、审核、整理和汇总,为总部成本会计工作提供资料。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核算层次和工作人员,及时地提供成本信息,但不利于车间掌握和控制成本费用。因此,这种组织形式一般适用于成本会计工作比较简单的小型企业。{二)非集中式

非集中式,也称分散式,是指各项成本会计工作由总部和内部生产单位(分厂、车间)的成本会计机构共同完成。总部成本会计机构一般负责处理那些不便或不能分散到车间去进行的成本工作,如总部职能科室发生的有关管理费用或共同费用,以及负责处理成本数据的汇总与考核工作;而成本计划的制定、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等,一般由分厂、车间成本员负责处理。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分厂、车间及时了解、分析本单位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以便于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水平,但会相应增加成本会计工作的层次和人员:非集中式组织形式一般适用于成本会计工作较为复杂、各部门独立性较强的大中型企业。

三、成本会计的法规和制度

成本会计法规和制度是企业组织和从事成本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是会计法规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法规和制度按适用范围和制定权限划分,分为全国性成本会计法规制度和特定会计主体的成本会计制度。执行和制定成本会计法规制度可以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合法、有序,并保证成本会计资料真实、规范、及时和有效。

全国性成本会计法规制度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制定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这三类财会法规制度,是企业进行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与成本会计工作有关的部分,也是规范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依据,企业在进行成本会计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

另处,企业作为会计个体,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各企业为了具体规范本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完成成本会计工作任务,还应根据国家的各种成本会计法规和制度,结合本企业的管理需要和生产经营特点,具体制定本企业会计制度、规程或办法,作为企业进行成本会计工作具体的、直接的依据。企业内部成本会计制度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分工及职责权限。

(2)成本定额、成本计划和费用预算的编制方法。

(3)成本核算的具体规定,包括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成本项目的设置,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方法、在产品计价方法的确定,以及成本核算的一些基础工作要求等。

(4)成本预测、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制度。

(5)成本报表制度,包括成本报表的种类、格式、指标体系、编制方法、报送对象与日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