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本差异长期挂账牵出偷税大案

笔者曾作为检查组中的一员,去一家国有中型纺织企业检查,该企业的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检查初始,厂长向检查组汇报情况时说:“虽然原材料价格在被检查年度的上半年大涨了30%,但由于我们厂此前已购进了大量原材料,所以,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们厂影响不大。”事实果真如此吗?待检查组检查后却发现该企业的利润还是下降了20%多,遂询问财务处长为何不一致,财务处长说原材料价格上涨怎么能不对利润产生影响呢?财务处长认为厂长不懂财务,此问题还是以财务上的解释为准。问题果真如此简单?笔者心里泛起了嘀咕,决定重点加强对原材料及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检查。

笔者发现,原材料棉花在被检查年度期初的实际库存成本为3 200万元,其中计划成本为2 6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借方余额550万元,而至被检查年度末,棉花的计划成本为950万元,材料成本差异为借方余额170万元,说明该厂全年度耗用了期初库存的低价棉花1 700万元(计划成本),即使按照棉花价格在被检查年度均衡上涨的情形估算(生产领用棉花也均衡),因使用低价棉花至少也应该给该厂产生300多万利润,于是,笔者又请财务处长予以解释。处长说,这虽是增利因素,但由于产品价格上涨滞后,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未能消化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由此产生的减利因素不仅抵消了库存低价原材料带来的利润,而且下半年少数月份还出现了亏损,最终使得全年度利润也大幅下降。财务处长如此解释,以乎不存在问题了。

然而,笔者仍是心存疑惑。在笔者继续分析后发现,该企业多年以来都是实际价格高于计划价格,材料成本差异也一直是借方余额,虽然被检查年度棉花的计划价格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棉花的实际采购价格大幅上涨,所以,年末库存棉花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应该是比年初的差异率更高才合乎情理。但是,棉花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核算情况反映其差异率并未提高,反而是由年初的20.75%(550万元/2 650万元)下降为年末的17.89%(170万元/950万元),这就又出现了矛盾。笔者再次请财务处长予以解释,财务处长这次无言以对,只是搪塞了一句“可能是材料成本差异计算有误”。于是,笔者要求检查人员对该企业包括棉花在内的三大原材料账户相应的材料成本差异按照逐月滚动加权平均的方法重新进行了计算,最终发现该企业的这三大原材料在被检查年度共多结转材料成本差异409万元。

最终查明,该企业针对原材料涨价的情况,按照留有余地、以丰补歉的思路,决定把低价库存原材料带来的利润留到以后年度慢慢消化,所以,在领用原材料时,没有按规定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而是在以账面按逐月滚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差异率结转材料成本差异的同时,每月再故意多结转一部分借方差异,最终使得账面的差异率不但没有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而提高,反而逐月下降,最终形成多转原材料成本借方差异409万元,不但虚增了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同时还降低了被检查年度企业的会计利润和计税所得额,并且偷逃了企业所得税。

启示

在日常财税检查中,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检查往往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怕麻烦,二是认识上存在误区。由于许多检查人员误认为该账户只有贷方余额才可能隐匿利润,而且贷方余额越大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越大,由此造成许多检查人员仅重视对贷方大金额余额的检查。实际上,检查人员也不能忽视对成本差异账户借方余额的检查。

虽然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按照逐月滚动加权平均复核差异结转的正确性比较复杂,但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检查还是有章可循的。

首先,当发现被检查企业对尽材料采取计划价格核算后,就应该对相关原材料的计划价格和正常的市场价格做一些初步了解和分析,据以初步确定材料成本差异账户应该是借方余额还是贷方余额以及差异率的基本幅度。如果材料成本差异赡户出现与所分析的余额方向相反,则基本上可以断定存在问题。

其次,如果出现原材料的实际价格基本上围绕计划价格上下波动,难以确定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是借方或贷方余额,此情形下应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由于此情况下各月份的材料成本差异账户一般不可能一直是借方或贷方余额,而应该是借方或贷方余额不断变化,如果出现全年度大多数月份一直是借方或贷方余额,则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较大(除非此前的借方余额或贷方余额特别大);二是不管是借方余额还是贷方余额,其成本差异率总体上应该在一个不大的区间内波动,如果差异率波动很大(不管是正差还是负差),则很可能存在问题。

第三:如果通过上述两点初步分析未发现异常,则可以从简实施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检查;如果发现异常_则应该按照逐月滚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核算情况进行重新复核计算。

【来源:财会信报   作者:钱大年  刘志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