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从朋友那里学习

中国古人(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西方大学也非常重视学术共同体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公开辩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我认为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不断砥砺、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正如孔子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英文friendship一词也造得很妙:朋友是一条船上的。

如果说,美国有一半的物质文明,要归功于发明家爱迪生,那么,美国有一半的精神文明,就要归功于思想家爱默生。这当然是夸张。不过思想史家认为,代表美国精神的思想家,确实是从爱默生开始的。美国人写“作文”,很少有不引用爱默生的。

据说,爱默生跟朋友见面,总是问这么一个问题:“自从我们上次见面,你又搞清楚了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包含了许多学习的大道理。

第一,学习是困难的。

搞清楚一个问题,需要时间。爱默生的时代,交通不便,跟朋友见面,假设两三个月一次。爱默生的问题的假设,就是一个人用两三个月的时间,最多搞清楚两三个问题,所以才值得问,而且才可以答。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搞清楚一个问题,那么两三个月就能搞清楚60到90个问题。这就既不值得问,也没法回答了。

第二,学习是必需的。

学习对人的思想,就像氧气对人的身体一样,是必需的。这是爱默生问这个问题的另一个假设:就是一个人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应该搞清楚了一两个问题。不然,爱默生就问这样的问题了:“自从我们上次见面,你又发现了哪家好吃的餐馆?好玩的KTV?”

第三,学习是要说出来的。

说出来,不仅仅是告诉别人你学到了什么。实际上,说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可以帮助我们想得更清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我通过倾听学习——倾听我自己。”当然,写出来也可以,小说家福克纳就说:“我读到我说了什么,才知道我想的是什么。”

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跟我谈到他将做一个演讲,说:“我自己对我会讲些什么都充满好奇。”这就是一个例子:讲的过程,不是打印机的打印过程,思想已经固定,而更像是书法家的书写过程,是思想的创作的一部分。

第四,学习是要讨论的。

学习可以只是说,可以是单方面的,即使听众什么也没有说,你也同样学到了东西。但是,比起单方面的说,讨论往往是更有效的学习过程。这也是爱默生的问题包含的假设:我要跟你讨论讨论。

第五,学习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去搞清楚,从自己的经验、观察中学习。另一种就是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已经搞清楚或者正在搞清楚的东西。这两种学习,都很重要。

第六,朋友是用来学习的。

这个道理,比爱默生早N多年,中国的孔子就已经搞懂了。在《论语》一开头,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是自己搞清楚,高兴。第二句就是朋友来了,可以一起学习,一起搞清楚,更高兴。

我们很不幸,没有爱默生当朋友,怎么办?有两个解决方案。

方案一,自己做自己的爱默生,不时问问自己:“我又学到了什么?”一日三省吾身可能要求太高,三十日一省吾身,如何?

方案二,从现在的朋友中,不管是点头之交、君子之交,还是酒肉之交、KTV之交,寻找爱默生。接头暗号是,你首先问她或者他一句:“最近,你又学到了什么?”

如果你看到的是诧异的眼神,那么请你打个哈哈,接着做点头之交、君子之交、酒肉之交、KTV之交。也可能,她或者他的眼神在一瞬间的诧异后变得欣喜,然后紧紧握住你的手,激动地说:“爱默生,我可找到你了!”

那么,恭喜你,你也找到爱默生了!

【来源:优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