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性质和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点财务状况的报表。它是根据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资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一定分类标准和一定顺序,把事业单位在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资产各项目予以适当排列后编制而成的。
资产负债表向有关方面提供以下几方面的信息资料:①事业单位某一日期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及这些资源的分布和结构;②事业单位某一日期负债总额及其结构;③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情况;④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实力,短期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若把前后期的资产负债表加以对照分析,还可以看出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变化情况及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
(二)资产负债表的格式与内容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有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账户式的资产负债表,是将资产部类列在报表的左方,负债部类列在报表的右方。报告式资产负债表,是将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自上而下排列。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负债表格式如图表8-2所示。
图表8-2
由图表8-2可以看出,我国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分为左右两方,左方列示资产部类项目,右方列示负债部类项目。
1.资产负债表左方项目
资产负债表左方项目分为两大类:
(1)资产类: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材料、产成品、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
(2)支出类: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专款支出、拨出经费、拨出专款、对附属机构补助、成本费用、上缴上级支出、结转自筹基建、销售税金等项目。
2.资产负债表的右方项目
资产负债表的右方项目包括负债类、收入类、净资产类:
(1)负债类:包括借入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应缴预算款、应交税金、应缴财政专户款等项目。
(2)收入类:包括拨入经费、拨入补助款、拨入专项资金、业务收入、附属机构缴款、其他收入等项目。
(3)净资产类;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事业结余、专用基金、经营结余等项目。
上述各项目均按一定顺序排列,如资产类是按流动性排列,容易变现的项目排在前面,不易变现的项目排在后面。负债是按偿还先后顺序排列的。因为“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所以,资产负债表的左方合计(资产类和支出类)与右方合计(负债类、收入类、净资产类)是相等的,永远保持平衡。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资产负债表各项目都设有两栏,即“年初数”和“期末数”。其中,“年初数”即上年年末数,按上年决算后结转本年的各总账科目年初数填列。如果本年度的项目与上年末各项目的名称和内容不一致,则应调整后填入。“期末数”表示报告期末的状况,因而应根据截至报告月份的各项目的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填列。具体填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银行存款”项目,根据事业单位“银行存款”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事业单位的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和在途资金都包含在该项目中。
(2)“应收票据”项目,根据“应收票据”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单位已向银行贴现的应收票据,不包括在本项目中,但应在报表附注中对贴现票据进行说明。
(3)“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科目的有关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填列。如果“预收账款”科目有关明细账有借方余额,应填入本项目。“应收账款”有关明细账如有贷方余额,则应将其剔除,计入“预收账款”项目中。
(4)“预付账款”项目,根据“预付账款”科目的期末余额或“应收账款”科目的有关明细账借方余额填列。如果“应付账款”的有关明细科目有借方余额,也应包括在本项目内,但“预付账款”有贷方余额的,应填入“应付账款”项目。
(5)“固定资产”项目,根据“固定资产”科目余额填列。包括单位融资租入的产权尚未确定的固定资产,但应在附注中加以说明。该项目与“固定基金”项目填列数字一般情况下应该一致。但有可能不一致。
(6)“应付账款”项目,根据“应付账款”有关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填列。但如果“预付账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有贷方余额时,也应填入本项目;“应付账款”的明细科目有借方余额时,将其填入“预付账款”项目中。
(7)“预收账款”项目,根据“预收账款”明细科目贷方余额合计数填列。如果“应收账款”所属明细科目有贷方余额的,也填入本项目。如果“预收账款”所属明细科目有借方余额时,将其填入本表的“应收账款”项目。
除以上项目外,表中其他项目的填列直接根据对应的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即可。
另外,须注意,上级单位或主管单位在编制汇总的“资产负债表”时,应将上下级之间的对应科目数字冲销后,才能逐级汇总上报。上下级之间的对应科目为:上级单位的“拨出经费”、“拨出专款”、“对附属单位补助”、“附属单位缴款”科目分别与下级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上级补助收入”、“上缴上级支出”科目对应。
二、收入支出表
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的收支结余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本表由收入、支出、结余及其分配三部分组成。该表的项目按收支的构成和结余分配情况分别揭示。通过收入支出表,可以判断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评价业绩,预测未来发展趋向。
(一)收入支出表的格式
收入支出表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部分反映收入及结余情况;右半部分反映支出及结余分配情况。其格式如图表8-3所示。
图表8-3
(二)收入支出表的编制方法
(1)本表事业收入与事业支出、经营收入和经营支出栏下的项目按单位的主要业务收支类类别分类填列。单位上述各项收入或支出没有分开设账核算的,可不分项填列。
(2)事业支出项下的财政补助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支出,事业单位可以采用统计方法填列。
(3)当年没有完成的专项工程或专项业务,其发生的支出及其相关的收入当年不予结转。
(4)主管会计单位汇总编制本表时,应将拨出经费、拨出专项资金与所属单位拨入经费和拨入专款科目汇总数对冲;将附属单位缴款、对附属单位补助与所属单位的上缴上级支出、上级补助收入科目汇总数对冲。具体讲:
(1)主管会计单位在决算汇总后,首先要核对拨出经费与所属事业单位汇总的财政补助收入是否一致,即:汇总的“财政补助收入”数减去“拨出经费”数等于本单位财政补助收入数,核对一致后进行对冲。如有差额,必须查明原因,调整一致后,再进行对冲。
(2)要核对拨出专款与所属单位汇总的拨入专款是否一致,即汇总的“拨入专款”数减去“拨出专款”数等于本单位财政专项拨款数,核对一致后进行对冲。如有差额,必须査明原因,调整一致后,再进行对冲。
(3)核对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与所属事业单位汇总的上级补助收入是否一致,即汇总的“上级补助收入”数等于“对附属单位补助”数,或汇总的“上级补助收入”数减去“对附属单位补助”数等于对本级的“上级补助收入”数,核对一致后进行对冲。如有差额,必须查明原因,调整一致后,再进行对冲。
(4)核对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与所属事业单位汇总的上缴上级支出是否一致,即汇总的“上缴上级支出”数等于“附属单位缴款”数,或汇总的“上缴上级支出”数减去“附属单位缴款”数等于对本级的“上缴上级支出”数,核对一致后进行对冲。如有差额,必须查明原因,调整一致后,再进行对冲。
报表中“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额,在编制年度报表时,应将“本月数”栏改成“上年数”栏,并填列上年全年累计实际发生数。如果上年度表中的项目名称与本年度表不相—致,应对上年度报表项目的名称与数字按本年度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报表中的“上年数”栏。报表中的“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本月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年报中“本年累计数”栏的数字应与月报中12月份的“本年累计数”栏的数字相一致。
三、附表
附表是指收入支出表的附表,主要包括事业支出明细表、经营支出明细表和基本数字表。
(一)事业支出明细表
事业支出明细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事业支出的具体支出项目情况的报表。通过该表,可以了解掌握事业单位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和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该表根据事业支出明细账填列。对其中的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外资金支出部分,应按资金的来源采用统计的方法填列。具体办法按财政部或各省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填列,也可参照以下办法进行:
(1)按指定用途填列。对于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中预算外资金部分,财政部门指定专门用途的,按指定用途分解到有关“目”级科目。
(2)按核定的事业单位综合预算及其“目”级科目明细账并参照预算执行结果填列。事业单位在编制单位综合财政计划时,应对其中的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中的预算外资金部分安排到“目”,然后参考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结果,填报事业单位支出明细表。
(3)采用比重法填列。首先确定本单位全年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收入中预算外资金部分,各占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的全年预算总额的比重。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外资金支出合计数以及支出“目”级科目,相应按各自所占的比重与事业支出数、“目”级科目支出数之积,分别填列。
事业支出明细表的格式及内容如图表8-4所示。
图表8-4
编表说明:
1.“财政拨款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安排的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是指事业单位用预算外资金收入安排的支出。
3.在“财政拨款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支出”中对于财政部门指定用途的,应按指定的用途填列;对于没有指定用途的,按本表所列项目分别列示。
4.本表按“款”填列,每“款”填一张报表。
5.各事业单位对于上述两项支出可根据核定预算和实际使用情况,采用统计方法填列。
(二)经营支出明细表
经营支出明细表是反映一定时期经营支出的具体支出项目情况的报表。本表根据经营支出明细账填列。通过本表可以了解掌握事业单位经营成本的构成情况及支出构成是否合理。
经营支出一般应按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进行明细核算,并据此编制经营支出明细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的一级科目也可以参照企业财务制度设计为直接费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简化合并,但二级科目要按照国家预算支出的“目”级科目设计。这样,才能既满足内部成本核算的需要,又能将有关成本费用还原到国家统一规定的事业支出科目中去,统一编好经营支出明细表。经营支出明细表的格式如图表8-5所示。
图表8-5
补充资料: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应填列以下成本费用的补充资料。
未结转到经营支出的成本费用。
其中:基本工资: 职工福利费: 设备购置费:
补助工资: 社会保障费: 修缮费:
其他工资: 公务费: 业务费:
其他费用:
编表说明:
1.本表经营支出栏下可按经营业务的种类分类填列。
2.事业单位除编制以上报表外,还应根据实际需要编报“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基建投资表”、“基本数字表"等。
(三)基本数字表
基本数字表是反映定员定额和事业计划完成情况的报表。通过该表可以了解人员编制、开支标准的执行情况,分析事业进度和效果,为掌握预算拨款提供依据。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不同,基本数字表的项目也不完全相同,如一般事业单位有职工人数,教育单位除教职工人数外,还有学生人数。基本数字表的格式略。
四、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有关项目等所作的解释。一般应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说明:①所采取的主要会计处理方法;②会计处理方法变更情况;③会计报表中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④其他应说明的事项等。